多年发力“后浪”蓬勃(九)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4-16 14:15:42
潍坊七弦琴院2020雅集
诸城派古琴非遗传承人刘枫岭在博物馆讲授古琴公益课。
市图书馆古琴公益课
公益课上小学员在弹古琴。
潍坊七弦琴院公益课上,老师正在指导。
潍河滔滔通南北,琴声悠悠传古今。北海琴社、潍坊七弦琴院自创办以来,在潍坊悉心传承和发展古琴文化,赵梓皓亲授学员近1000人,琴馆教授学员近3000人,学员遍布各行各业;同时不遗余力地推出一系列古琴公益活动等,让古琴文化遍地开花。
古琴雅集 近距离体验指尖乐趣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作为传统文化中“四艺之首”,在漫长的文明历史演绎中,古琴艺术的美学范畴已远远超出了音乐领域。从文学到笔墨丹青、从形制到人文哲学……先贤们对古琴文化鉴赏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阐释。
“清代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在赵梓皓看来,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欣赏古琴音乐,一方面欣赏古琴曲的旋律美、弹奏者的儒雅、简静美。另一方面欣赏弦外之美,滋养内心。
在潍坊七弦琴院,每月一期的古琴雅集,令古琴爱好者可以近距离体验一番指走弦上,清音泠泠然的乐趣。其间,师生相向而坐,各持一琴,师者根据每位学员领悟能力及不同的特点,选取不同阶段的曲目,因材施教。随着指尖在琴弦上流转抚弄,大家端容稳坐,专注静听。在“和、静、怡、真”中陶冶情操、参禅悟道。习琴者经历数载琴学熏陶皆获益良多,渐淡名利、心胸豁达,突破自我,感悟生命之境。
多年深耕,北海琴社古琴艺术传承集群逐渐形成,推进古琴艺术的教学、演艺、斫琴、研究和传播,雅集活动举办以来,每年吸引数百名爱好者参与,为古琴艺术的挖掘、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公益课堂 吸引粉丝场场座无虚席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这个过去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短短20年间,古琴从不为人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其中离不开琴人的呕心沥血。
为更好地将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近年来,北海琴社、潍坊七弦琴院多次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系列古琴公益活动等,吸引并熏陶出大批古琴“粉丝”。
2016年至2021年期间,潍坊市图书馆每年开展十期古琴公益课。张杰等一批批潍坊七弦琴院古琴老师,带领市民认识古琴、了解古琴、走近古琴,自幽幽琴音中获得一份平和与宁静。多年来,每次活动现场可谓场场座无虚席,有成年人,也有少年儿童。传统国乐的独特魅力,使大家纷纷加入到学习古琴文化的队伍中来。
2022年7月至8月,潍坊市博物馆举办“潍博益课堂·古琴传承公益课”。每一堂课均有诸城派古琴市级非遗传承人、北海琴社、潍坊七弦琴院特约古琴教师等,带来细致、系统的古琴教学。他们借古琴的构造、音色、指法逻辑等,以古琴左右手的基本指法入门,从古琴的记谱和识别减字谱入手,用减字谱与简谱的相对照起步,深入浅出间,让古琴爱好者熟练了指法,夯实了基本功,走进了古琴文化的艺术大门。在感悟琴技、琴艺与琴道的历程中,经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挖掘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
目前,仅在市图书馆、博物馆已先后培养学员数百名,北京馆也作为北京古琴学会的理事单位,积极开展各项古琴教学及相关艺术活动。
昔日冷门掀起热潮
古琴教学后继有人
根植于潍坊文化沃土的诸城派古琴,如何从“活”起来、“活”下去,到火起来,市民不再因为各种原因浅尝辄止,而是变成了一项长跑。北海琴社、潍坊七弦琴院也在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着。
近年来,“夏日清音”“北海调玉琴”等系列古琴专场音乐会,为普及古琴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17年,“琴满鸢都”北海琴社师生古琴专场音乐会在潍坊掀起一轮古琴热潮。当晚,潍坊大剧院艺术剧场座无虚席,来自潍坊及周边城市的观众一同欣赏了这场专业的古琴盛宴。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观众纷纷表示,音乐会拉近了古琴与当代人的距离,展示了“诗和远方”,使人感受到文化血脉的搏动,大家对古琴这一古老的乐器有了更生动的认知,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欣赏到这样高水准的音乐会。
一场场演出的成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加入进来,他们常常欢聚一堂,切磋琴技、品鉴共赏。慢慢地,随着技艺的不断加深,他们也渴望将古琴之道传授与人,而北海琴社恰恰提供了机会。作为潍坊首家职业古琴馆及首个师资学员培训地,北海琴社从2010年至今,培训古琴教师20余位,并辅助其在北京、临沂、淄博、青州、寿光、昌乐等地成立琴馆教课授业。赵梓皓亲授学员近1000人,琴馆教授学员近3000人,而这个数字,未来还会增加。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