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探寻中创新焕发生机(五)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4-16 14:04:12

  古琴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在新时代里火了,这其中有当代琴人来自不同方向、层面的发力,从各位嘉宾的讨论中可以得知,如今琴人在继承传统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斫琴方面,为琴人量身定制,使个人元素更鲜明;在表演方面,加入新技术以求更丰富的呈现效果;依托潍坊这座文化名城的文脉,古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张子盛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琴会会长

  古琴新时代更具活力

  古琴艺术在这几年确实处于一个比较火的状态,大量的影视作品、演出场合、艺术节,古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古琴艺术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古琴是拥有“故事”最多的乐器,大部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古典曲目、历史典故里都有古琴的身影。

  今天参与沙龙的琴家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上也有跨度,大家各有各的演奏特色、艺术经历和流派传承,在艺术见解和感悟上也不尽相同,这就容易从多层次多角度来阐释古琴,这与诸城派古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正相吻合。

  这场沙龙和4月8日成功举办的音乐会,在文化传播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从感性和理性、艺术与理论上给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窗,也让整个艺术节更加充实饱满。潍坊有悠久的古琴文化历史,虽然有过式微的阶段,但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以城市文脉为基础,以政府扶持为依托,在以赵梓皓为代表的青年一辈琴人和老一辈琴家的不懈努力下,古琴艺术,尤其是诸城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年来已经成绩斐然。相信这样的交流以后会越来越多,让诸城派古琴在新时代更具活力。

  倪诗韵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著名斫琴家

  以琴人需求制作倪琴

  古琴风格自古就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流派风格的不同、南北方地域风格的不同,且不同的琴曲风格也不一样,再加上琴人个人审美的差异、使用场合的不同,因此使用的琴器需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便是古琴多样化风格。

  而倪琴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在那时便喜欢上了古琴,没有老师我就自己买书看,研究指法、指谱,但是没有琴怎么办呢?我便自己制琴,当时目标很小,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能够弹琴。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制琴时,就从刚开始追求紧实安静到最后转向松透浑厚特点的舞台演奏用琴制作。十余年努力,让我得到琴界认可,而近十年我又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再以单一的风格制作,而是以琴人的需求来制作,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倪琴也逐渐走向成熟。

  魏胜宝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青年琴家

  传承中尝试新创作

  古琴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最精华的部分还是传统作品,像《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广陵散》等作品。除了这些传统作品,大家对于现代作品其实也有需求,所以很多前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杨青的《秦梦红楼》系列就非常经典。还有一些原创作品,比如徐君跃的《湖畔枫吟》等新作品都是一些尝试,包括4月8日演出时,赵梓皓的《北海吟》也是新创作的,演出效果非常好。

  近年来,我也创作了一些琴歌和原创作品,像《兰陵王》《长坂坡》,是对古琴传承发展的新尝试。新作品的音乐形象相比传统作品更鲜明,比如《兰陵王》中就用新的技术形式来描绘战争的场面,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激烈的氛围。如果技术不过关,画面就会脱落。新作品用新面貌可以勾勒出新画面,前提是新技术要过关。希望在未来我可以继续用自己的音乐理解,通过古琴将以前的故事体现出来,让听者仿佛可以回到过去,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石 玉

  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天津社科院专家

  发现古谱的隐藏信息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传统古琴曲。说传统、讨论传统,对传统进行思辨,这种行为以前并不存在。一些戏剧、影视作品,以及一些新现象等,实际上仍然在传统的进程之中。近年来,我们引导大众如何欣赏、看待传统古琴曲,传统比较特别,我们的当下只是传统的末尾,而我们也会成为传统。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欣赏古琴曲的个人体会,即对古谱的关注。以前大家学琴,在初级阶段普遍使用整理后的五线谱,但是后来我经常查文献、阅读古谱,发现收获很大。我得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启示,发现了很多古人遗留的信息,它隐藏了很多线索、很多信息,比如节奏和演变,由于他的开放性,导致在传播、传承的时候,或许会出现问题,但恰恰因为这种开放性,才有了音乐的多维度。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实习生 薛冰心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