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黄旗堡站 :德建铁路桥雄伟壮观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21 11:03:31

黄旗堡站

  黄旗堡境内铁路长3.9公里,境内的汶河,当地人称为“云河”,汶河上曾架德建铁桥,1923年2月15日,一辆货物列车行驶至汶河大桥上时,桥毁车坠,造成1名司机死亡,5人受伤的大事故。究其原因,为日占期间,不对该线路进行维护,且列车超重所致。

  因楚汉相争而得名 阳春啤酒名盛一时

  1901年,胶济铁路横穿黄旗堡镇境内。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率兵与楚军战于潍河,树黄旗于埠顶,以振军威,遂取名黄旗堡。潍水之战,是韩信大破楚将龙且(jū),攻占齐地的关键战役。

  黄旗堡境内铁路长3.9公里,这里东临潍河,西接汶河,铁路大桥雄伟壮观,铁路有弯有直,穿镇区而过。黄旗堡的阳春啤酒曾名盛一时,这款啤酒和景芝景阳春白酒多由胶济铁路黄旗堡站发往全国各地。其间所产的优良农作物亦由火车发往远方。

  20世纪80年代,外地来黄旗堡周边走亲访友的人,有人从远方带回景芝白酒,且郑重其事地对亲友说:“这酒,在他们那里是好酒,只有正规场合才喝。平时不舍得喝,陈了好多年了……”主人看着斑驳的商标,熟悉的酒瓶,哭笑不得。景芝镇距黄旗堡十几公里,顺河而下,用不了一小时的航程,下游的黄旗堡人,是闻着景芝的酒味长大的。

  黄旗堡站德日建筑遗存已不复存在,但是,历史的风永在。

  因超重及年久失修 铁桥发生严重事故

  黄旗堡境内的汶河,当地人称为“云河”,为何有“云河”这一称谓?笔者采访当地多人,未得知,查阅资料也未得,可能是“汶”“云”谐音。

  汶河上曾架德建铁桥,1923年2月15日正是农历春节,由青岛开出的37次货物列车,行驶至黄旗堡站至南流站间的汶河大桥时,桥毁车坠,造成1名司机死亡,5人受伤的大事故。有人认为,德国人建造的大桥质量经不起考验,从1904年建成通车,到1923年,十几年的时间,桥怎么就塌了?其实原因并非质量问题。

  1923年1月1日正午,胶济铁路交接仪式在胶济铁路管理局举行,中方接收胶济铁路委员长颜德庆、胶济铁路管理局长赵德三、日本代理移交委员长大村卓一等出席移交仪式。赵德三从日本人手中接过胶济铁路全部资产册籍,并签字。

  此次移交路权,中方代表可谓资历雄厚。颜德庆是一位爱国主义者。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作为随员的他与担任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的四哥颜惠庆,一直坚决支持顾维钧提出收回青岛的主张及后来中国代表团发表《拒签宣言》。1922年3月,作为中国接收铁路委员长的颜德庆,在收回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的谈判中,辅佐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与日方据理力争、寸土不让。1923年1月1日,颜德庆主持了收回胶济铁路仪式。“胶济铁路管理局”大门就在青岛朝城路二号,现在青岛车务段大门北侧,如今已经成为消防门,旁边长满粗大的绿植。

  当年,颜德庆深得詹天佑的赏识,同样是铁路工程师的颜德庆,在京张铁路、川汉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等诸多环节中,都是詹天佑最得力的搭档和部下。由詹同济译编的《詹天佑书信选集》一书选编了1905至1912年间詹天佑致友人、同学的信函计225封,其中写给颜德庆的将近50封,可见两人的友谊之深。

  被日占领的8年时间里,日本人疯狂掠夺物产、矿产,对于铁路基础设施维持原状,其间,仅抢修了7座德国败退期间破坏的桥梁和3座遭受水害的桥梁,其余维持原状。德国设计桥梁时,全线桥梁荷重量定为轴重13吨,跨度15米以上的桥梁几乎全是开顶华伦轻巧式,仅能承载德式轻快机车。但日本却大量采购美国重型机车,其主动轮的冲撞力远远超出了轻便机车,加上日本大量增运货物,线路又年久失修,加快了桥梁的损毁。另一方面,37次货物列车行驶至高密火车站时,另有一机车在站内待命,由于是农历春节,司机就央求站长将他的待命机车附挂在37次货物列车车头上,一起拉回坊子站,早点回家过年。两台重型机车同时行驶在汶河桥上,造成超重,也是桥毁人亡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附近有古杞城遗址 出土盘龙三足石砚

  黄旗堡站附近,有古杞城遗址,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西北部偏高,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800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现城墙荡然无存,根据附近村东门口、西门口、城北、城里村的分布,古城面积的确不小。在杞城村西约200米处有一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高台地,当地传为皇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断崖,文化层厚达1.5米—2.0米,汉代灰坑及春秋、战国及汉代砖瓦陶器残片皆有,出土的文物有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铜剑、钱范及砚石等。

  出土的代表文物有汉盘龙三足石砚,是在1976年黄旗堡镇杞城村出土。石砚呈圆形,通高12厘米,直径15厘米。表面灰色,质地坚硬细腻,由砚身、砚盖、研石三部分组成。砚身高4厘米,砚面平坦光洁,墨迹尚存,周边刻三条盘旋的龙,龙首下伸形成三足。砚石雕成一只蹲羊形,高4厘米。砚盖高8厘米,表面雕刻5条龙,正中的一条形体较大,昂首挺立形成盖纽,周围刻出波浪纹,衬托出蛟龙出水的雄姿。其余4条较小,刻在盖纽四周的斜面上,恰似在水中游荡,形象生动自然。整个砚盖的雕刻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颇具匠心的是,在盖底面与盖纽对应处,刻有一个略大于研石的圆形凹槽,研石恰好藏于其中。这件石砚的年代为汉代。它的出土,不仅为砚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而且也为我们了解杞城遗址的内涵提供了依据。1991年12月,经山东省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但是,现在许多朋友见到这件砚台后,对于那个被雕成羊形的砚石不甚其解——这个小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其实,研石,是用来压着墨以磨出墨汁的。秦汉墨多为丸状,尺寸偏小,不能手持着直接在砚上研磨,故需要砚石。如今之墨,已是很大的墨块,砚石失去用处,渐渐消失于历史中。

责任编辑:周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