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岞山站:货运畅通经济更繁荣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21 11:00:33

岞山站水塔

岞山站

  岞山站建成通车后,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贸易中心,地方经济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来自昌邑北部的丝绸通过岞山站销往全国各地。赴俄参加会议的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买进一批昌邑丝绸,扮作商人,辗转抵达莫斯科。昌邑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岞山支部在岞山站创建。

  村以车站为名 贸易中心形成

  岞山站的老站在后来一段时间内,一度是岞山站新站的货场。1984年胶济铁路复线开通,原胶济铁路不再经过岞山站老站,而是在其南2公里向西北取直至黄旗堡站,黄旗堡站继续西进,接南流,由南流取直,撤除了虾蟆屯站,新建潍坊东站,继而将坊子站这个U形弯道甩开,使坊子站成为一个支线尽头车站。

  岞山站自1901年建成通车后,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贸易中心。1903年,王姓人家从石埠史家庄迁到岞山站,以卖饭为生。后来依托火车站,到此经商的人“九省十八县”,慢慢形成村落,村子以火车站为名——岞山站村。但这里有村名为“岞山村”,为金代建村。

  岞山站德建时期的水塔依然挺立,其建筑风格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红砖砌成,部分表面水泥拉毛,正面一扇西式老虎窗,窗子下方为拱形门,窗顶为西式圆弧拱顶造型,围至四周,高20米,塔顶为中式斜顶,覆以红瓦,水泥飞檐。水塔整体风格敦厚、大方。水塔成为周边制高点,一度成为岞山站标志性建筑。其对面,越过两条铁路,是一排德建时期的库房,是德占、日占时期的物资储备库。相传在日占时期,岞山站曾停靠多辆铁路装甲车,以呼应高密、潍县沿线日军扫荡。

  水塔对面的仓库十分低矮,却宽大无比,青砖砌就,覆以红瓦,瓦下盖以木板——德建时期瓦下多用木板覆盖,成本高但能大大延长房屋寿命。在胶济铁路博物馆里摆放着于1898年3月6日签订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复印件,条约共1539字,包括“胶澳租界”“铁路矿务等事”和“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共三端十款。主要包括: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德军在胶州湾沿岸一百里内可自由通行;德国获得修筑胶济铁路权、铁路沿线15公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供应山东省各项工程所需用的人员、资本和器材的优先权。当年的德国人是真的打算在山东待足99年的。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强行进入山东,使得这场美梦破灭。

  火车带来经济巨变 王尽美扮绸商辗转出国

  岞山站的开通,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美国人将烟草种子带到坊子,然后由坊子迅速向周边蔓延,二十里堡、黄旗堡、岞山一带的烟草种植业一直发展到今天。

  同时,来自昌邑北部的丝绸通过岞山站更容易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欧美。昌邑柳疃镇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柳丝著名于世。

  1921年为避开国内反动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从济南买进一批昌邑丝绸,扮作商人,出山海关,经奉天,到哈尔滨,于12月1日越过封锁线,由满州里先到伊尔库斯克,后又转到莫斯科出席远东会议。当年,昌邑的丝绸在莫斯科非常畅销,许多山东商人在做莫斯科的丝绸生意。

  岞山站地处潍河东岸,潍河源自沂水箕山,蜿蜒至诸城、安丘、高密、昌邑等地,全长230余公里,最后注入渤海。潍水航运盛行,来往船只穿梭不停,方便了昌邑与全国各地的物产往来。昌邑柳疃丝绸早在1853年即由渤海而出,至南洋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

  《昌邑县志》载:“道光二十四年(1844)境内柳疃丝绸兴盛,外地商人争相经营。柳疃街有商号100余家。”可见昌邑这个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繁荣。丝绸纺织一直为昌邑经济的支柱产业,胶济铁路的开通,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相对于海运,铁路运输更便利与安全。《昌邑县志》载:“1922年4月,海匪在潍河入海处烧毁辛安庄帆船一只,绑去5人,打死1人。船上财物抢劫一空。”“1928年6月11日,海匪300余人,在下营码头大肆抢劫,打死6人,绑走渔民120人,押至利津陡崖头。因遭抢劫,50家商号倒闭。”

  火车带来的便利也使得传统织业受到冲击,据《昌邑县志》载,1915年距岞山站5公里处的戴家官庄戴其花从潍县购买了一台日本产织机,开始织打捻布。这种布更为紧致,垂感好,牢度好。日本织机引入后,戴家官庄陆续进口了以日产宫鸟、福岛牌棉纱织宽幅打捻布,销往潍县眉村集。同时黄家官庄、卢家庄子、后辉都安装了木架铁件人力织布机,织打捻布。

  各方革命运动兴起 建昌邑首个党支部

  1925年,张宗昌掌控山东后,横征暴敛,压榨百姓,昌邑境内群众不堪其苦,在早期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各地纷纷组织“红枪会”,抗粮抗捐。

  王兴选,字俊升。1906年出生于昌邑新河头村一户富裕农民家庭。他幼年在家乡读书,毕业后考入安丘县育德中学。1925年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同年经于培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培绪是饮马村人,与王兴选是老乡,又同是齐鲁大学校友。在校期间,王兴选广泛结交进步学生,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带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每次寒暑假回家时,他都带回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的书刊、传单,秘密在周围村庄散发,还鼓动贫苦农民团结起来,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昌邑县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1927年夏,王兴选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毅然舍弃学业,经考试成为铁路职工,分配到岞山站任“车务司事”。他以此身份为掩护,在铁路工人和周围村庄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同年6月,他根据山东区执委指示,与共产党员黄复兴、黄世伍在岞山站创建了昌邑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岞山支部,并任书记。该支部既是中共山东区执委与胶济铁路沿线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又是昌邑工农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岞山支部的领导下,昌邑以饮马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速兴起,并于1928年10月举行了武装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当地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在昌邑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饮马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王兴选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继续在岞山站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7月,由于叛徒王复元的出卖,王兴选不幸被捕,被押往济南国民党监狱。在狱中,他虽受酷刑,却坚贞不屈,先后两次参加了省委书记邓恩铭组织的越狱斗争。1931年4月,王兴选在济南惨遭杀害,年仅25岁。

  《昌邑县志》载:“1947年2月28日下午5时,解放军某部攻打岞山火车站国民党交通警察十五总队,激战8小时,歼敌2800多人,解放岞山站。”于此处即驻有军队两千余人,即可见胶济沿线村镇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周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