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太堡庄站:卢志英成功解救红军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21 10:55:36

太堡庄站

  太堡庄站的老站舍如今依然保存良好,该站地势较高,站在屋顶,能清楚地观望到四周。从太保庄还走出一名我党优秀地下工作者卢志英,他成功获取了国民党的“铁桶计划”,使得红军得以及时战略转移。毛泽东曾说:“红军得以生存,卢志英同志功不可没啊!”

  老站舍保存良好 房顶建有瞭望塔

  太堡庄站位于峡山区,“堡”应为“保”。但不知为何一直被写成“太堡庄”,这个名字与车站附近的“太保庄”一字之差。太保庄,据传因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人物——隋朝杨林的十三太保驻扎此地而得名,又有一说为十三太保葬于此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初,在太保庄西南有一座很小的水库,是自西而来的一条溪水形成的。小水库周边有许多石羊、石马、石碑,如今小水库已经被填平,小溪也早就干了,石羊、石马更不知去向。

  太保庄邓姓、董姓居多,是一个大庄,近千户村民,如今住在庄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太堡庄老站在太保庄村西的1.5公里外,胶济铁路自村后横过,路基下面种着桑树,太保庄也是养蚕地,桑树低矮,成片成林。老火车站共有两条线路,一条正线、一条站线,站台200余米,站舍自东向西依次为军营十余间、行车室一间、候车室一间、售票房一小间,这是德占时期的格局。太堡庄老站舍如今依然保存良好,五间房,十字脊,老虎窗。山墙上用红砖围成几何造型,十字脊下方圆弧拱的月亮天窗。房屋整体由不规则青石砌成,至顶用红砖找平。日占时期,房下西侧建有楼梯,房顶建一座瞭望塔。太堡庄老站地势较高,站在屋顶可清楚观望四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向德国宣战,德国战败,由此,胶济铁路被日本占领。尽管到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是胶济铁路在中国手中的时间也短得可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再次将胶济铁路据为己有。这一时期,太堡庄站先后修建了5处站舍,多为工务用房和生活用房,如今保存完好的有东侧工务用房等。

  自发组织偷袭车站 村里青年枪杀日军

  车站植有百年法桐,几十米高,树干粗壮,几个人搂不过来,树下即是当年的日本军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据守在太堡庄站的日军有2人,加上9个伪军,共有11人,这11人负责车站的日常行车,包括卖票、剪票等。其中,车站的日军头目在一次与游击队对抗中中枪,带着伤的日军头目躲在桑林里,被太保庄一黄姓青年所救。

  为了拉拢当地群众以及打探情报,日军头目与黄姓青年拜了把兄弟,还送了黄姓青年两把驳壳枪和一辆自行车。同村进步青年即找到黄姓青年谈话,告诉他这是卖国,是汉奸行为。黄姓青年有所觉悟,便同村里两个进步青年一道,偷袭了太堡庄站,共击毙日军1人(其间日军头目因枪伤去青岛疗伤)、伪军9人,共10人。

  1984年,胶济铁路复线开通,太堡庄车站东迁2公里,于太保庄村1公里处建成新站,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停靠一对慢车。货运业务也非常繁忙,随着2007年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太堡庄站撤站,成为历史。

  太保庄走出卢志英 为优秀地下工作者

  火车将投身报国的英雄送向远方。卢志英,原名卢志江,曾用名卢涛、周志堃等。1906年出生在今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幼年时,他读过私塾,后转入昌邑县乙种蚕桑高级小学读书。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熏陶。为求生路,18岁的卢志英和同乡一起,自太堡庄站登上火车,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先去东北,考入绥宁镇守使署军官讲习所,毕业后分配到奉系东北军。他随军转战,目睹了人间不平,心中忧患交加。为了寻求光明,他毅然脱离军阀队伍,只身南下。

  1925年,卢志英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工作,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旁听,并坚持自学英、法、德、日语。1929年,卢志英来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做情报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卢志英被派去西安争取杨虎城将军,发展党的统一战线。1932年3月,又被派往江西德安国民党军莫雄部任参谋长,从事情报工作。他与莫雄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使其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与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五省主席和各部队司令、军长、师长、高级参谋等密谋“剿共方略”。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会议结束的当晚,这个计划就到了共产党手上。被特邀参加会议的德安专区保安司令莫雄,在会议一结束就带着会议文件回到专署保安司令部。全部文件约三四斤重,莫雄把文件全部交给了卢志英。

  当时,莫雄本不够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级别,但因他“剿共有功”,所以破格受邀出席。莫雄在回忆录中写道:“会议开了一个星期,具体策划和进一步贯彻其所谓‘铁桶围剿’的方针,这是由法西斯德国顾问提出来的。计划由150万大军包围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采用突然包围的方法,包围半径距瑞金为150公里。地图上划分了编了号的格子。某个部队,某个单位,在何时何地必须到达包围地点……围剿中的火力布置、粮草、交通、电讯、医疗、药物、弹药等都有详细的部署……”

  文件拿到后,卢志英、刘哑佛和项与年先迅速将其中的要点以特急电报发往瑞金,接着连夜用密写药水把情报上的敌兵力部署、火力配系、进攻计划、指挥机构设置等要点逐一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直到天色吐白才将整个“铁桶计划”密写完毕。他们决定由会讲客家话的项与年负责送出情报,经过艰难险阻,这份情报终于火速交到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马上命令红军作战情报部门立即将四本密写字典复原成文字图表,认真进行分析研究。10月10日中央发布了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中央红军按“铁桶计划”的提示,赶在敌人包围最后合拢之前,奇迹般成功地跳了出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浴血奋战,突出敌人合围,巧妙摆脱了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说:“红军得以生存,卢志英同志功不可没啊!”

  消息走漏,中共中央特意派出四名侦察员接应卢志英撤离。卢志英带着妻儿出走,但是,刚出城即被敌军追上,卢志英不得不躲入小树林中,可是妻子怀里的孩子忽然大哭,吸引了敌军的注意。情急之下,卢志英将襁褓中的孩子挂在树上,他们向另一个方向躲藏,想等敌人离开后,再回来抱孩子。不想,刚离开不久,他就听到了一声枪响,敌人打死了孩子。

  由于被叛徒出卖,卢志英于1947年3月1日被捕。在胜利的曙光就要照进全中国的时刻,1948年12月27日晚,卢志英被敌人在南京雨花台一小山上秘密活埋,年仅43岁。

责任编辑:周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