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耳堡站:位置绝佳曾出土文物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12 16:44:43
邓共盉(资料图片)
塔耳堡站
塔耳堡站站名或为音译,地理位置极佳,这里曾出土过商代青铜器邓共盉。这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塔耳堡站南边的高阳村西汉时为胶阳侯国,此处多封侯。现高阳村曾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高阳村再往南,即是方戈庄——岳飞之子岳霖的后代在此建立村庄,繁衍生息。到了近代,塔耳堡站及其周边仍为兵家必争之地。
车站名或为音译 出土商代青铜器
塔耳堡站位于昌邑,站名也是火车站带来的,因其周边原没有这一村名。有人思量,此名或为德国人的音译名。1902年建成通车的塔耳堡站,有立兴栈、隆兴栈、利增祥煤场等商号。车站东为朱阳,南为高阳,出车站1公里就是凤凰山,山两侧各有山东、山西村。山上原有庙宇,后因战乱被毁。
塔耳堡站正南方是凤凰山,凤凰山北有凤凰屯,正是凤凰头,东北角有黄瑞埠,是凤凰翅膀,车站正骑在凤凰身上,看来,当年建站人员也是精心选址的。塔耳堡站建得非常气派,十字脊、老虎窗,面对铁路东西走向五间房,后面建有附房,窗下植有草坪,草坪上种着冬青。站舍东山窗上有圆形浮雕,巨石横梁造型。站名书于两侧窗中间。
如今,塔耳堡站日德建筑遗存几乎不见,只一处德建房深处车站建筑群中。如今亦需要保护。
塔耳堡站的故事亦多。
1992年,塔耳堡周边的村子出义务工,所谓义务工就是乡镇组织的公益劳动,劳动者无报酬。这天,村民们出义务工,打算在塔耳堡站家属院东侧挖一条排水沟,一行人一字排开,山西村村民孙仁龙只挖了两锨土就挖到一个金属物件,金光闪闪,且器形美丽,上有铭文,谁也不知这是啥东西,见其上有鎏金,知是一件宝贝。火车站徐金明的父亲有一本厚厚的康熙字典,孙仁龙找到徐金明师傅借来,一张图一张图对照着看。真让他找到了,图上画的,正是他挖到的宝贝。这东西原来叫盉(hé),是商代的铜器。
消息长了翅膀,各路文物贩子纷纷登门,有人出到了20万元。1992年的20万元,大概可以买一辆普通桑塔纳轿车。如今,这件商代出土的青铜器被摆放在昌邑博物馆内,为孙仁龙捐献。
邓共盉证明昌邑南境曾存邓国族裔
这件商代青铜器名为邓共盉。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pàn),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塔耳堡出土的盉,圆口侈沿,鼓腹,无盖,束颈。腹、颈部饰饕餮云雷纹,一侧有鋬。鋬上有桥型钮,位于正中。前有管状流斜置上腹部。颈部饰三组夔凤纹,共六个单元,每组两两相对,四周有弦纹作框栏,档微内收。三实足,高9厘米。腹部为象首的变形纹饰,高额、丰耳、硕眉、椭圆目,方润口,取仿大象,象鼻卷舒倾垂触地,塑为铜盉的三足,鋬部腹面直书阴文篆字“邓共尊彝”四个字。
“邓共尊彝”是什么意思?在古代,“登”通“邓”,而根据商代铜器铭文释读的一般规则,第一个字往往代表诸侯国名,即邓国;第二个字是墓主人的名字,也就是此处埋葬的是一位叫“共”的人;后面的文字表明陪葬物品的名称,“彝”,酒器,现泛指祭器。因此,铭文所表达的完整意思应该是:邓国一位叫共的逝者所用的酒器。
据统计,以往出土的带铭文商周邓国青铜器共十四五件,大部分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而邓共盉为什么会在昌邑出土?原来,商周时期,国族迁徙十分频繁。王献唐著《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位于今湖北襄阳县北之邓城、位于今山东兖州一带的春秋时期鲁国之邓邑、位于今河南孟县西南的战国时期魏国之邓邑,均因邓国族裔迁居而得名。由此可推知,昌邑出土的这件邓共盉证明,昌邑南境也曾存在着一支邓国族裔,这一下子就将邓国的活动区域扩展到山东半岛。
发现汉代砖瓦残片 曾为兵家必争之地
塔耳堡火车站南的高阳村西汉时为胶阳侯国,据《莱州府志》载:“高阳城,高密西北三十里,汉置县,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高阳侯。”这里的“淮阳王孙并”应解答为“淮阳宪王之孙并(即一同)封为高阳侯”就可通了,史料里只记载了这么多,高阳侯冢已经夷为平地,此墓也没有挖掘,至于墓内随葬物,不可考。不知在此周围为何有这么多封侯,例如昌邑侯,就是著名的海昏侯,封于昌邑。高阳往南40公里,有顷王,封高密国,相传系西汉刘章之墓。又至胶阳侯国,汉平帝时封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高密顷王刘章子刘凭为胶阳侯。置胶阳侯国,国都在今昌邑市高阳村。公元8年,王莽废胶阳侯国。有冲突的是,这里面不称高阳侯,而是称为胶阳侯,胶阳侯与高阳侯竟同封于高阳?可能有一处是错误的。
《水经》注:“胶水北迳胶阳东,晏谟伏琛并谓之东亭。自亭结路,南通夷安。”又云:“张奴水发夷安东南阜下西北,流历胶阳县注入胶水之左,东北为泽水,潴百许里谓之夷安潭。”《高阳志》记载:“大业末废。”该城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现高阳村坐落其上,在该地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成帝即刘骜,字太孙,西汉皇帝,汉元帝刘奭(shì)之子。成帝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成帝即位后,沉湎酒色,荒于政事,各地相继暴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同时任由外戚专政,朝廷大政为太后王政君一族把持,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刘縯,即是高阳侯。西汉淮阳宪王刘钦之孙,淮阳王刘玄之子。刘玄去世后,刘縯继承淮阳王位。到王莽篡汉时,王位被废除,其后事迹不详。绥和二年(前7年)成帝去世,终年44岁,庙号统宗,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
高阳再往南,即是方戈庄——岳飞之子岳霖的后代在此建立村庄,繁衍生息。
值得注意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一直到1945年12月7日,驻守在塔耳堡站的日军仍有60多人拒不投降。胶东区一个营和昌南县军民一起,激战一个多小时,驻扎火车站的日军被全部歼灭。1946年2月,国民党军队3000余人包围了驻塔耳堡山西村胶东军区的一个连,战士们奋起反击,激战一下午,直到胶东军区增援部队赶到,国民党军方撤退。
以此地为拉锯战的争取点,地处交通要道,有凤凰山为屏,退可守,进可攻,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之一。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