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庄站:蔡家庄自古人才辈出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12 16:43:36
蔡家庄站
蔡家庄站之所以以两公里外的蔡家庄命名,是因为蔡家庄颇负盛名,这里自清朝起先后出过六七位举人、进士,上世纪初,在山东教育界更是人才辈出;中日交接胶济铁路路权时,胶济铁路接收委员里还有一名蔡家庄人,参与并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1946年,辛冠吾为国内和平事业,朝夕奔波在胶济铁道线上。
蔡家庄重教育 走出不少名人
蔡家庄站位于高密醴泉街道蔡家站村,离蔡家庄直线距离有两公里。火车站北面最近的村是双头村,南面最近的是徐家庄村,再往南是丰家庄,更南是马家庄,然后才是蔡家庄,那车站取名为何“舍近求远”?
原因说起来也简单,蔡家庄村是一个著名村落,自清朝起,此村的举人、进士即有六七人。尽管铁路北面的双头村也曾出现过同治年间在京为官的任姓大户,但是,在蔡家庄村面前,双头村依然逊色不少。
上世纪初,蔡家在山东教育界更是引人注目,蔡自声、蔡复元兄弟都曾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蔡宪元、蔡名芳都曾任大学教授,蔡乔方曾任昆明工学院院长。蔡家倡办的明德小学更是培养了诸多高密子弟。还有早期同盟会会员蔡唐卿、保定陆军蔡调元等。
蔡唐卿之子蔡得中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抗战时期轰炸汉口,飞机受损,无力返航,被炮火击中牺牲。他是十三期65名学员中惟一的山东籍飞行员。这位蔡家庄走出去的英雄永远不会知道,仅一个月后,日本人就会在此处接受投降。
蔡唐卿是蔡家庄明德小学的创办人,原明德小学前身为蔡家私塾。1935年,蔡家将私塾北迁至火车站前,改名为明德小学,蔡唐卿任校长。蔡唐卿曾任第三届山东省议员,亦是早期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蔡书元见证历史 任胶济铁路接收委员
从蔡家庄走出去的,还有长期在胶济铁路工作的蔡书元,他毕业于日本高等西京工业学校机织专业,回国后曾任胶济铁路接收委员。其中,还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萨福均。1923年1月1日,胶济铁路移交仪式在胶济铁路管理局隆重举行。中方接管人员与日方各主管人员进行详细交接,并逐一点收,至1月31日,胶济铁路管理权及行车权已由中方路局全权接管。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抗争”展厅复原了当年胶济铁路管理局的大门,门垛上赫然镌刻着“胶济铁路管理局”七个大字,旁边展柜中的一本《接管胶济铁路纪》,与大门一起见证和记录着中国接收胶济路权的全过程。
1914年,胶济铁路建成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之际出兵青岛,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日德两个国家在中国开战,目的却是争夺本属于山东的权益。
胶济铁路的收回,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首次通过外交谈判的形式收回路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外交胜利。虽然中国收回胶济铁路主权,但日本握有胶济铁路债券及车务长和会计长两个关键职位,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胶济铁路,这对山东的政治、经济依然影响巨大。
蔡家庄村的著名人士中,还有蔡赓元,字晋康,号健祯,毕业于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曾任山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山东保安第十九旅旅长、青岛警备司令部少将高参。此人就是康家庄人王次文的策反对象,两人是老乡,渊源颇深。《高密县志》载:“1937年11月,中共东北军工委组建以伍志刚为书记,邹鲁风、李欣为委员的蔡晋康部工作委员会,在山东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的配合下,联络抗日青年百余人打入蔡部,作争取改造工作,未成。后随蔡部转移诸城,因受排斥而被迫离去。”1937年11月时,山东大学的老师、庶务、学生已开始分批南迁。全国大学不断南迁,山东大学亦然。1949年,由于胡育才、王次文的多次策反,蔡晋康率部起义。
站前曾建轧花厂 华新纱厂造辉煌
1937年,青岛华新纱厂在蔡家庄站前建有轧花厂,抗日战争后期迁走。青岛华新纱厂一诞生,就被日商视为心腹大患,对其虎视眈眈。面对围剿之势,纱厂经理周志俊创造了以一抵九的辉煌战果。
华新纱厂生逢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迎来一个强劲发展的黄金期,五四运动抵制日货,使用国货,是爱国之举。周志俊的华新纱厂,还有一些爱国的工人骨干,到日商的纺纱厂卧底,偷学技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青岛华新纱厂迅速崛起。在抗战前夕,华新形成纺纱、织布、印染一条龙的产业。七七事变以后,周志俊又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转移到上海,先后又在上海创办了“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新成、新业)工厂,使他在上海企业界建立了声誉。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行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以上海信和纱厂之人力物力复援青岛,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
辛冠吾乘火车述职 蔡家庄站遭到绑架
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令正式生效,并在北平设立由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三方各一名代表所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二十一小组高密组,负责调处胶东国共两党矛盾,三方代表是国民党的黄靖(正)、李先良(副),共产党的武可久上校(正)、辛冠吾中校(副),美方的狄克(正)、摩尔(副)。从此,辛冠吾为国内和平事业,朝夕奔波在胶济铁道线上,他依靠唇枪舌剑,与美蒋代表针锋相对展开斗争。
1946年5月10日,三方首席代表飞往北平汇报,军调处事宜由三方副代表负责。在辛冠吾参加的第一轮会谈中,就遇到了美蒋方面代表的严重挑衅。会谈开始时,照例由美方代表介绍。摩尔介绍说:“这位是国民党代表李先良将军,这位是共产党代表辛冠吾中校。”当辛冠吾与李先良礼节性地握手后,摩尔又介绍说:“这位是国民党代表赵保原师长。”但辛冠吾对曾是大汉奸的赵保原不屑一顾,拒绝谈判,最终赵保原被“请”了出去。
1946年5月20日,天色阴晦,辛冠吾由高密乘火车返部述职,经蔡家庄赵保原驻地的蔡家庄站时被赵保原绑架,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他英勇不屈,就义在敌人屠刀下。
1946年6月8日,胶东军区攻克胶县城,赵保原被打死。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