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袁晓伟:用“小种子”育出科研“大文章”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1:04

  用“小种子”育出科研“大文章”

  ——访市级重点人才、华盛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袁晓伟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农业要发展,种子是关键。在位于青州市的华盛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80后女博士——袁晓伟,她利用所学专长,带领企业科研团队,一心扑在蔬菜种子培育上,不断突破育种难题,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当年种下的一颗“小种子”,如今已然生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袁晓伟(中)正在进行分子标记检测。

  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袁晓伟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费解的决定:主动放弃留校的宝贵机会,回到家乡青州。在进入华盛农业后,她开启了自己的蔬菜育种之路。科研是一趟孤独且漫长的征途,可袁晓伟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在人才济济的种业界闯出了一番名堂。

  “别看现在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但是我刚来的时候只有一份建筑图纸。”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袁晓伟十分感慨。想要做生物育种,分子实验室必不可少,没有现成的实验室,就自己动手设计。为此,不懂建筑、水电的袁晓伟四处奔走,先后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地参观请教,将设计图纸画了又画、改了又改。最终,在母校老师们的帮助和公司的支持下,实验室用最短的时间建成,并拉起了一支巾帼科研队伍,投入到了紧张的科研中。2014年,袁晓伟的实验室获批山东省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成,让袁晓伟再无顾虑,她放开手脚,充分利用所学专长,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充分结合起来,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蔬菜品种。不仅如此,十年时间,她带领科研团队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育成蔬菜新品种50多个,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袁晓伟(右一)为南非科研人员开展培训。

   2019年,一种新的西葫芦病毒病席卷了种植区,打乱了袁晓伟的科研节奏。为保障农民收益,从根本上解决秋茬西葫芦种植风险,提升蔬菜产量和质量,袁晓伟改变了原定计划,投入到抗新病毒的西葫芦良种选育中。两年多的时间里,袁晓伟带领团队跋山涉水,提取到了新型纯种病毒——中国南瓜曲叶病毒,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开展病毒抗病筛选鉴定工作。2022年8月3日,袁晓伟带领团队在40多摄氏度的玻璃温室内,对一千多株西葫芦种苗进行人工接种筛选。谈及当时情况,袁晓伟乐观地说:“病毒在不断变异,难题会不时出现,在与病毒、难题的较量中,我们就像是一路‘打怪升级’。”

  袁晓伟正在调查西葫芦田间性状。

  在袁晓伟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华盛农业集团由传统育种转为生物育种,科研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企业不断壮大,先后获批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科研实力稳居全国民营蔬菜育种企业第一位,并先后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种业阵型企业。袁晓伟带领着实验室进一步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了蔬菜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2019年,实验室被市妇联评为“潍坊市女博士团队示范实验室”;2020年,实验室荣获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实验室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袁晓伟(左一)接受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颁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很多的蔬菜品种原产地都不在中国,这是制约蔬菜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展望未来,袁晓伟充满信心地说,她们将全身心投入到种子的研发和科技攻关上,让科研“种子”转化为产业“果实”,让中国人的菜篮子装满中国菜,为中国种业装上“中国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玉璐/文图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