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丰富 诗书俱佳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2-25 22:41:38
东藩代祀碑
《新建环翠楼记》(局部)
环翠楼
阳河刘氏世家明清两代不仅出了许多清官贤臣,在文学创作、书法艺术等方面,亦有建树,对明清以来的文化颇有影响。其中名气最大的还数刘珝,人称“援笔立就略不构思而成华章,玉振金声”。内阁首辅徐溥在给刘珝写的神道碑铭中说:“为诗文,清新流丽,自成一家。书法飘逸,尤长于行草,得晋人笔意。”
诗文卓著自然豪放 书法飘逸擅长行草
刘珝一生著作丰富,著有《东宫讲义》三十卷,《古直文集》十六卷。刘氏后人整理的《刘珝诗文集》收藏了他许多优秀的诗文。刘珝诗文自然豪放的风格,与其父亲刘昺一脉相承。如刘珝七律诗《题云门山》:
巍巍自古峙东齐,
万壑千畴望欲迷。
石井尚留三寸雪,
云门忽听一声鸣。
杖挑春酒邀朋饮,
袖拂苍苔纵笔题。
我欲盘桓寻乐事,
不知红日薄山西。
这首诗是刘珝致仕归家后邀朋登云门山之作。前四句写远望云门山的景色,登上云门山的时间,后四句写与朋畅饮、挥洒题诗、不知日已西坠的欢快。全诗挥洒自如,韵味悠然。
刘珝一生宦绩显赫、诗文卓著,已为世人所共识。但是,独树一帜的书体却鲜为人知。《中国历代书法家》一书,就对刘珝有“书法飘逸,行草尤长”的评语。礼部尚书尹旻所撰《刘珝墓志铭》中说:“公文章高古,有韩、柳之家风,书法遒劲,得羲、献之笔意,其一代之伟作也。”此言为中肯之词。刘珝的书法,杂糅隶、草、篆、楷、行,布局协调合理,章法自然。几种书体同时运用,挥洒自如,排列巧妙,浑然天成。看起来颇有“板桥体”的“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韵味。
东藩代祀诗之序文 东镇庙中独一无二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派大理寺右少卿李守贞(李介)去往山东,代表朝廷祭祀圣人孔子,然后又前往祭东岳泰山、东镇沂山和东海之神。在各处祭祀期间,李守贞与其他陪同人员写了许多诗,事后去寿光请致仕在家的刘珝作序。此碑刻立于沂山东镇庙,至今保存完好。碑长94.5厘米,高78.5厘米,厚18厘米,“东藩代祀”四字为双勾刻,字径约17厘米。整碑用印4方,另在文首侧刻“古直”二字,正文34行,共计498字。碑体四周饰忍冬花纹。此碑刻是极有特色的一通卧碑,刘珝的序文由本人亲自书丹,其题目与正文大小差异悬殊,题、文全以行草书写,艺术性强。
沂山东镇庙众多的碑刻,多是祭文碑,其次是诗碑,而诗之序文刻碑者仅此《东藩代祀诗序》一碑。行文循序渐进,层层叙述,夹有议论,语言精练,突出了祭祀众神宗旨,概述了李介代祀的过程,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礼制的一个侧面。这是东镇庙中独一无二的石刻。
刘珝《东藩代祀诗序》碑,文、书、刻俱佳,别开生面,具有史料性和艺术性,是难得的珍贵文物。
赵鹤龄整饬城池 刘珝受邀写记
2006年在威海市发现了刘珝《新建环翠楼记》的残碑。弘治二年(1489年),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视察威海卫后,将卫所的城池及墩堡整饬一新。这感动了威海卫及周围卫所府县的官员和兵民,自愿捐俸修建环翠楼作为纪念。同时又请求在家养老的刘珝为环翠楼作记。是年刘珝已64岁,欣然命笔写下《新建环翠楼记》,如下:
威海西域之冈,有楼曰环翠,以沧海山川甲天下,山光水色峥嵘于前。而我朝来,特此为边陲,太宗皇帝永乐间,益修守御,倭寇不敢伺觊,有此备也。历世百余年,城池倒塌,兵政废驰,因循弗理。适钦差巡察海道副使赵公鹤龄至,四顾叹曰:“城池倒塌如是,不重治之,后必有患。”乃惩饬之以宪度,振肃之以纲纪,起附近州县人夫千名,支给泰山香钱数百万,多方设法,将威海等卫、雄崖等所三十二处,赤山等巡司二十处,凤凰山等墩、龙虎山等堡四百余处,甲胄干戈之属,政令乖戾之类,一旦焕然一新。东海之人,倾心向化,倭寇之辈,闻风远遁,军民安堵,皆公余泽所及。文登营把总指挥王恺等,感公之德,捐俸建楼,以示永久,因禀命差遣总督备倭都阃姚公升。公曰:“事贵适宜,奚为不可?”于是不远千里,谒文千余,欲刻石用不朽。吁!近海之郡凡几,滨海之郡凡几,自唐宋以来,民之至,而土著者日益繁。元末若于攻战,过者萧条兴慨。今圣天子深仁厚德,被乎东裔,若易而不难也,大抵系乎人而已。且时之不可为者,春秋书新延厩是也;制之不当为者,春秋书新建南门是也。今修造既得其时,又出政之所阙,是岂可没而不书耶?遂书其概如此,使后来有所考云。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