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观 | 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文化滋养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16 08:50:39
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潍水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城乡、服务功能和产业形态较为完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城市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2021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330.6亿元,现价增速分别为16.0%、16.3%,均居全省第一位。今年9月,我市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当选2024年度“东亚文化之都”,向世界递出新的城市文化金字名片。
积优势为胜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我市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目标,沿着延展城市历史文脉、强化优质文化供给、打造文旅融合高地三个方向,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竞争主动权,为我市迈向新高度、实现新跨越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潍坊市人民广场。
01
坚定文化自信
延展城市历史文脉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市民而言,城市不仅是实体的故土,也是精神家园的归属。鸢都大地,植根于乡土的文化灿若星河,蓬勃绵延成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历史文脉。
同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硬件已不是主要短板,历史文脉在多大程度上得以传承,已成为制约软实力提升的一个瓶颈。我市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城市文明底色、人文底蕴,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一座城市背后的精神文化、历史文脉怎么体现,这是城市发展中常见的一个难题。一提到传统文化,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文物、遗址、景观以及书法绘画等,这种观念也对,但是片面了,我们需要思考并实现的是,文化要切实发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的作用,这就必须以‘内容支撑’为前提,让更多人想到‘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想起的不仅是具体而微小的场景与物件,而是这座城市中可见可感的历史底蕴。”潍坊市文旅局负责人这样认为。
秉承潍坊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不断激活历史文脉中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我市启动“古城记忆”等五大重点项目建设,涵养潍坊文化独特的乡土乡情和人文底蕴:
——加快推进“古城记忆”与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实施十笏园、松园子民居等重点文保工程,建设包含北马道、奎文门和通济门三大片区的老潍县城墙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金石文化博物馆,打造“千年潍州历史文化片区”。建设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非遗综合性展示馆,不断扩大潍坊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坊茨小镇。
——继续加强坊茨小镇德军北大营、日本桥本仓库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充分利用德日建筑群、百年胶济铁路、炭矿资源,规划建设坊子铁路文化产业园。整合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1532大英烟公司旧址等特色文物建筑资源,规划建设国际和平主题公园,擦亮“国际和平城市”名片。
——全面融入沂蒙、胶东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渤海走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山东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串联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等红色资源,讲好潍坊红色故事。
阳光100鸢都书房。
02
以人民为中心
强化优质文化供给
凛冬时节,在我市首家文化创意图书馆——阳光100鸢都书房内,暖意融融、书香盎然,在这座潍坊市图书馆分馆,书架整齐有序排列,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种书籍门类繁多,不少市民正在看书、做笔记。
城市书房成为网红打卡地、免费开放的剧院为观众带来更多大戏好戏、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涓滴汇海,我市不断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供给稳步提质增效,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以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以“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为牵引,持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塑造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我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制,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支持保障力度。大力弘扬孝德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规范。深入推进实施《潍坊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创建各环节和全过程,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鸢都书香志愿者在行动。
不断擦亮“东亚文化之都”金字招牌,我市计划与文旅部国际交流合作局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潍坊高峰论坛”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以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新篇章,打响潍坊文旅品牌。
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不仅是丈量一座城市的尺度,也蕴藏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积极推进市文化馆等地标性文化场馆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采取改(扩)建现有场馆、提升已有设施功能、新建场馆等方式,计划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中小型剧场目标。
布局城市新型文化空间,打造举步可就、富有特色的文化圈层。织密阅读网点,以“超然书房”为统一标识,在中心城区建设城市书房和一大批城市书吧、书角,打造书香城市。推动城市商业综合体向“文化+商业+科技”综合体转变,在新华新阅广场、奎文泰华城、万达广场、谷德广场等植入文化元素,打造时尚休闲文化空间。艺术化改造文化街区、口袋公园等,塑造一批公共性、审美性兼具的城乡文化景观,涵养城市文化气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强化优质文化供给的题中之义。我市推进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打磨提升,全力冲击“泰山文艺奖”,常态化引进高端音乐会、演唱会,塑造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同时,设立艺术创作保障资金,支持全市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沂山“云海”美景。
03
文旅融合
“破圈远航”拓蓝海
潍坊山水钟灵毓秀、文化绵延深厚,这些优秀的资源禀赋是潍坊这座城市的品牌,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为持续推动优质旅游资源出圈破圈,我市以争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市为抓手,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理念,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持续推动文化产业更新换代。
在疫情反复的影响下,旅游业受到很大冲击,如何顶住下行压力,打造上行动力强引擎?我市持续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拟出台支持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设立文旅产业基金,研究制定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文旅产业高峰论坛,为文旅融合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立足和突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持续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文化旅游产业上,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强力推进器。
齐鲁天路。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齐鲁天路江北地区最美自驾游线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齐鲁天路是由潍坊南部山区旅游路串联而形成的一条自驾游线路,主要在安丘市、临朐县、青州市区域内,主线总长度320公里,串联了29家3A级以上景区、4个特色小镇、1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35个景区化村庄等优质旅游资源。目前,齐鲁天路已经完成自驾公路旅游功能提升规划,下步将综合文旅、交通、农业、教育等业态,联动青州古城、沂山景区、仰天山九龙盘、薰衣草小镇、齐长城遗址、辉渠梯田、齐鲁桃海等特色景观,完善基础配套,统一标识系统,建设三级驿站、延伸景观道路、提升特色路段,培育休闲、养生、生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多样化、品质化、体验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特色饮食、景区浏览、特色购物等消费,辐射带动722个行政村、87万人共同富裕,打造一条功能齐全、基础完备、特色鲜明的网红打卡景观路、乡村振兴致富路、智能智慧生态路,成为中国北方最美自驾旅游公路。
渤海之眼摩天轮。
“向海发展”,打造渤海湾最美海洋休闲廊道。我市立足于资源优势,发展区别于胶东四市、具有潍坊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赋能全市海洋经济和城市品牌建设。支持滨海区整合欢乐海沙滩景区、白浪河摩天轮景区及周边项目,丰富经营业态、完善公共服务,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搭借小清河复航机遇,加快清河古埠项目建设,打造小清河综合体验地。提升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巨淀湖等景区,加快海盐文化挖掘、项目策划和招引,打造海盐文化主题项目。整合沿海渔盐、红色、农耕等资源,集聚市级产业平台资源,基于专业机构的整体策划,通过交通干线串联寿光羊口老商埠海洋文旅城、滨海欢乐海、昌邑“渤海走廊”等项目,培育独具特色的渤海湾最美旅游休闲廊道。
科技赋能文旅新赛道。我市加快VR、AR、MR等信息技术在文旅领域创新应用,规划建设山东省元宇宙文旅综合体验中心,打造裸眼3D、飞行影院、光影秀等新场景、新业态,形成融服务、推广、体验于一体的新一代智慧平台,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聚文化人才之力,筑文化强市之魂。我市打造人才队伍生力军,制定文保、考古、文创等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列入全市高端技术人才认定目录,建议重点支持实施“考古人才”回流计划。设立文物、手造、戏剧、曲艺等门类名家工作室,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带动作用。
文化兴则城市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座城市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我市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城市发展奔涌向前,潍坊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强固披荆斩棘、意气风发迈向未来的精神支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