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非遗传承路上的“比翼鸟”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07 07:47:00

非遗传承路上的“比翼鸟”

——记非遗传承人刘宪德、孙兰芳夫妇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2010年11月12日,在安丘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表彰大会上,刘宪德和老伴孙兰芳被分别认定为“安丘烙画”与“安丘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宪德以铁为笔,以电为墨,能在柔软的纸上“挥毫泼墨”,烙出气势磅簿的山水、活灵活现的花鸟、栩栩如生的人物;孙兰芳则将一把剪刀用得出神入化,剪出的花鸟呼之欲出,人物形神毕肖,窗花活灵活现。夫妻俩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鸾凤和鸣,比翼齐飞。

刘宪德夫妇

纸上“走钢丝”

克服困难艰辛苦练

  退休前,刘宪德是新安街道财政所的干部,他自年轻时就酷爱书画艺术。2007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刘宪德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宪德和几名朋友去文展会参观,遇到一位南方手工艺人在绢上烙画,他被一下子吸引住了。当他向手工艺人提出想学习烙画时,对方竟表示要收取10万元的高额学费。不服气的刘宪德下定决心要自学攻克绢上烙画。

  自学过程中,刘宪德发现在纸上烙画比在绢上烙画更具挑战性,于是决定研究纸上烙画。经过反复尝试,他发现烙画用纸,纸张下面的垫板材料,烙铁的温度、速度、力度等都会影响作品的效果。“当时不知用了多少张纸,用坏了多少个电烙铁。”刘宪德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反复练习,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电烙铁在刘宪德手中变得听话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纸上作画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更有品位和内涵。”

刘宪德在烙画。

厚积薄发八年

沥血烙画四大名著

  掌握了纸上烙画的技巧后,刘宪德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历时八年时间完成的四大名著烙画,最让他引以为豪。《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三兄弟,《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水浒传》里面的一百单八将……四套作品,每套100多个人物,刘宪德烙画地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刘宪德说,这400多个人物有着不同的故事,把他们烙在纸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创作前要仔细品读人物形象,琢磨人物所处的情境,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谈到四大名著中最纠结和难画的人物,刘宪德说:“是《红楼梦》中的美女们。画美女最怕的是千人一面,如果每一个美女的面容、服饰相似就没啥意义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深读《红楼梦》,置身于书中场景,与人物展开“对话”,最终使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落落大方的薛宝钗、泼辣精明的王熙凤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一剪之巧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刘宪德苦心孤诣钻研烙画的这些年里,妻子孙兰芳的艺术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孙兰芳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剪纸,八九岁时就在集市上卖窗花,因她深得剪纸奥妙,加之心灵手巧,剪出的窗花总是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成家之后,家庭的重担让孙兰芳无暇深耕这一技艺。步入老年,她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受老伴艺术创作的影响,孙兰芳深埋于内心的艺术创作欲望被重新激发。她磨快剪刀,买来红纸,干起了剪纸老本行。在她手中,剪刀与红纸弹碰撞出了美妙的乐声,而后,美丽的“花儿”开了,可爱的“小动物”活了,各色“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孙兰芳在剪纸。

  “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孙兰芳因一剪之巧,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她的剪纸作品曾获得过安丘市首届剪纸大赛银奖、潍坊市剪纸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其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式样繁多,内容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传承发扬

传道授业毫无保留

  如今刘宪德纸上烙画的技术炉火纯青,孙兰芳的剪纸创作也搞得风生水起。夫妻俩的艺术成就,吸引了周边村庄乃至外地的人们前来学习,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为此,村里还专门给老俩口配备了工作室,命名为“汶水烙苑”,农闲时,来这里学习的人座无虚席。截至目前,老俩口已培训学员近百人。

  刘宪德说:“千百年来,烙画和剪纸这两门艺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俩搞这些东西,只有一个初心,那就是传承。”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玉芳/文图 

通讯员 : 刘蕾

图片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