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杨庆山:让盐碱荒滩变林海绿洲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1-29 08:19:00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作为一名林草人,最自豪的就是把灌木柽柳培育成了乔木,让盐碱荒滩变成了绿水青山,在柽柳林下种植肉苁蓉,打造金山银山!”寿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站长杨庆山笑着对记者说,“带你到试验站那边看看,保你惊喜。”

盐碱滩上扎根安家

  卧甲路羊口段1号,位于寿光北部的盐碱荒滩上。坑洼的机耕路,斑驳的青砖墙,大门口竖着一块“山东省林科所寿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的木牌。

   2000年7月10日,19岁的杨庆山从山东省林业学校毕业,一脚踏进这个院子,从此便根扎在这里。

  “我们站1955年开建,占地2000余亩。别看只有七八个人,但肩负着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选育优良树种的重任……”杨庆山回忆说,这是当时老站长对他说的一番话。

 

  5年后,和他一同前来报到的女同学远走高飞了。他和晚一届到此实习的师妹结了婚。2008年,杨庆山考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函授学习。这一年,他和同事们对环渤海地区柽柳资源展开详查,两年行程10万公里。

  柽柳,落叶灌木,是盐碱地指示性植物。当年,杨庆山到试验站不久,就在附近野地里发现这种植物,将其移栽到试验站。他的愿望就是把灌木柽柳培育成小乔木,为环渤海盐碱地培育出绿化树种。2019年4月,杨庆山团队培育的“鲁柽1号”中国柽柳,荣获全国十佳盐碱苗木金奖。

历尽艰难搜集种质资源

  “为了搜集母本,我们在山东、天津、河北环渤海地区转悠,沿黄河逆河而上,一直到甘肃、青海、新疆,搜集了一大批中华柽柳和甘蒙柽柳的种质资源。”杨庆山回忆着。

  2009年10月27日,杨庆山走出西安火车站,打车急匆匆去往城南慈恩寺。他打听到那里有棵长得像古松一样的柽柳,特地利用转车机会,前去探访。

  此时霜降已至,大多数树木落叶缤纷。杨庆山看到翠绿依旧、高大挺拔的柽柳树时,心跳加速:“谁说柽柳属小型灌木?谁说它只能生长在盐碱荒原?”杨庆山在枝条上剪下两段,小心翼翼地揣进衣兜。当晚,便踏上返回山东的火车。那几根树枝,经过精心培育,已成为十几棵柽柳树。

  接下来的几年中,杨庆山和同事们多次深入大西北的沙漠荒原、盐碱滩涂进行柽柳标本采集。2018年9月,杨庆山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时,看到远处有一丛柽柳,很是惊喜,立刻去轻轻剪下一段树枝用塑料薄膜缠绕结实后,快速放进标本箱。

  这是杨庆山扎根盐碱荒滩,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真实写照。 

 

怪柳林下种出肉苁蓉

  2022年6月,山东省林科院发布信息:“柽柳林下管花肉苁蓉高效栽培技术”面向社会征寻合作伙伴,联系人就是杨庆山。

  多年前,杨庆山了解到,柽柳是管花肉苁蓉的寄主,潜在经济价值巨大。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培育出“沙漠人参”管花肉苁蓉。

  2020年,滨海区“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3000亩柽柳林初具规模,70余万株“鲁柽1号”亭亭玉立,林下种植的肉苁蓉获得成功,为盐碱地低成本高效可持续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柽霖科技公司负责人说:“在杨庆山的指导下,滨海区开创了‘柽柳+肉苁蓉’的林下种植新模式,鲜品亩产值达1.2万元,深加工后亩产值达5万元以上。”

  付出终有回报。杨庆山2020年获得“齐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山东省“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荣誉称号,2022年5月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蒙亮/文图 

通讯员 : 吴文峰

图片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