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军:绘就村庄“蝶变”新图景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1-25 08:16:00
绘就村庄“蝶变”新图景
——记市残联派驻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家庄子村“第一书记”张会军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么大的变化,修路、修房子、通暖气……张书记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事,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派来这么好的干部。”11月22日,走进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家庄子村,村民崔秀云对第一书记张会军赞不绝口。
焕然一新的后朱家庄子村党群服务站。
作为潍坊市残联派驻工作队中的一员,张会军入驻后朱家庄子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后,他以党建为抓手,引领乡村治理,办好民生实事,寻觅“良方”培育产业,让昔日旧村庄“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基层党建聚合力
筑牢红色阵地
2021年4月,后朱家庄子村成立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在外工作的朱玉波临危受命,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张会军被派驻到后朱家庄子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后,他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村“两委”班子根基不稳,怎么有序开展工作?张会军说:“一直以来,村经济基础薄弱、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是后朱家庄子村撕不掉的‘标签’,此时新的村‘两委’班子成立,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班子建设,把党员标杆竖起来。”
张会军(左一)在讲党课。
谋而后动,思而后定。张会军同朱玉波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以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抓好支部村委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大家对改变村庄现状没有信心,在多次和党员干部沟通后,大家的精气神终于提上来了。”张会军说。
为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张会军依托潍坊市残联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从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入手,改造提升后朱家庄子村办公场所。整修会议室、开设阅览室、增设体育健身器材……所有基础设施均按照村级“红色阵地”标准进行打造。
“以前开会坐都没有地方坐,办公场所改造提升后,不仅工作环境好了,村民有啥事也愿意来找我们了,老百姓的生活难题得到解决,工作开展也会更加顺畅。”朱玉波说,如今的村委办公室,不仅是基层党员学习理论知识的“加油站”,更是解决村民难题的“好平台”、基层组织活动的“主阵地”。
民生实事汇民心
提升幸福指数
经济基础薄弱、村庄环境差、村内只有三条硬化道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后朱家庄子村的真实状况,就是“一薄二差三难”。
潍坊市残联理事长侯法强(右一)带领班子成员到村里了解群众需求。
村庄发展迫在眉睫,事关乡亲们的民生大事更要尽快解决。了解到村庄面临发展困境,潍坊市残联理事长侯法强第一时间进行调研、督导,“后朱家庄子村经济基础薄弱,家底薄,但必须要带领村庄走出困境,我们将充分利用残联资源优势,为村庄发展提供支持,把老百姓的‘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侯法强表示。
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村况,张会军和朱玉波带领班子成员从田间地头走到屋里灶边,促膝谈心,把脉民情。经过全面排查分析,他们决定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修路入手。
“后朱家庄子村之前的老路崎岖难行、排水不畅,尤其雨雪天后村中积水,道路泥泞,人难走、车难行,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给村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更阻碍了经济发展。”朱玉波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没有钱,一切都行不通。
修缮村内主要道路。
为破解资金难题,张会军当即启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立项修缮村内主要道路,铺设沥青;朱玉波也率先垂范当标杆,带头捐款3万元。同时,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乡村贤达人士等踊跃参与……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这个300余户的小村庄筹集资金竟达73万元,23000多平方米的“民生路”仅用一个月便修缮完成。
趁着这股热乎劲,张会军和朱玉波带领村“两委”一鼓作气,顺利开展了清洁能源改造项目、农村改厕及生活污水改造工程,村容村貌更加亮丽,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昔日旧村庄“蝶变”换新颜,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路攀升,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市残联助力村庄提升改造办公场所。
产业帮扶见成效
增加村民收益
乡村想振兴,产业要先行。对未来的发展,张会军也早有盘算。“路修通了,环境变好了,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良种繁育、培育光伏发电产业、进行高端肉牛养殖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方向。”谈起未来的规划,张会军充满信心。
为拓宽增收渠道、带领村民致富,村“两委”班子首先在闲置土地上做起了文章,以整体“打包”租赁的形式流转出1000亩闲置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至少10万元的收入;成立昌邑市后朱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引进马铃薯、西红柿种植项目,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专家+农户”的合作管理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此外,后朱家庄子村还利用村内闲置场地、租赁暂时困难户屋顶、村办公场所等地建设12处光伏发电站。在此期间,张会军积极联系市残联,为村庄启动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将村办合作社光伏发电项目与昌邑市实施的‘残垣断壁整治’项目相结合,不占用劳动力资源,既修了房子也发展了产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8万余元的收入。”朱玉波说,在潍坊市残联派驻工作队的帮助下,后朱家庄子村的产业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如今,行走在村内,错落有致的光伏板在屋顶层层叠叠整齐伫立,俨然成为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平了、绿化美了、钱包鼓了……”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乐了。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翠/文图
责任编辑:聂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