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怡 《红色记忆里诞生的梦》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1-16 17:37:00
红色经典,见证着那段时过境迁的腥风血雨。
——题记
我的手碰到了那扇木门,手指在并不精致的花纹上摩挲,最终我推开了门。
院子里没有想象的繁华,默默的思量取代了铺张的缅怀,这里是龙池镇的殉国烈士祠,看守人只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说罢便引我们进了烈士祠堂。迈过充满年代感的门槛,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就是513位烈士的牌位,烈士的牌位呈阶梯状摆满了整个大堂,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与颤动,那种流淌在心底、血脉相传的情感在此刻如洪水般涌出,我不仅感叹值得永远敬佩的英雄其实就在身边。守门人向我们讲述了几位烈士的故事,讲了他们是如何拼死抗日以保护家园的,听罢我的内心更感沸腾,对着烈士牌位深深的鞠了三躬。很多人不理解参观烈士祠堂的意义何在,我想在此刻我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我自己的答案,回顾革命历史的纪念碑,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观看革命英雄的英雄人物,激发当代年轻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继承和学习不怕苦难和奉献精神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精神,革命英雄和英雄不追求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
⼀直都记得,梁启超先⽣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则国独⽴,少年⾃由则国⾃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篇作于压抑现实下的积极向上的《少年说》曾经振奋了当时多少热⾎青年。⽽⾄今,它仍然将中国坚韧的传统⽂化完好的传承下来。创建未来中国的,并不是上⼀代⼈的责任,⽽是坐在明亮教室享受着和平与温馨的我们,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我们中国少年的梦想则决定了中国这艘古⽼船只未来航⾏的路线。
曾记否,那⾝如枯⽊、⾯黄肌瘦的黄种⼈;曾记否,那被称为“东亚病夫”的炎黄⼦孙;曾记否,那标注着“华⼈与狗不得⼊内”的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那不可磨灭的屈辱历史。《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等。这⼀张张⽩纸上承载的并不只是所失去的物质,⽽是代表了中国的屈辱,更是揭露了中国那时候的落后。当西⽅国家努⼒的发展⼯业⾰命时,我们中国却由于错误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前进的发展脚步,使繁盛的天朝沦为⼀个落后的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先辈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敌人们打上家门的时候,他们愤而反抗。不甘于沦为洋人的走狗,不甘让原本的家园沦为洋人的原产地,享受着卓越的物质条件的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恩情,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铭记,铭记他们的功勋。
喧嚣的蝉鸣象征了这次红色之行接近尾声。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红色文化必定要靠代代人的手口相传传承下去,只靠一代人的拼搏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应该做到的就是努力的读书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若有大目标,更应该注重眼下的要求,我们不是别人眼中的无欲无求的燕雀,而是脚踏实地的进步,这才不负先烈用血肉换来的美好今天。
姜新怡
责任编辑:张 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