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坐堂悬壶济世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1-14 10:56:59
烟台中西大药房的海报广告
1929年烟台中西大药房图书室
烟台中西大药房上世纪二十年代遗物
“情志为病、欲望为病”,在古老的中医学上,属于特殊而隐匿的医学叙事,耿思文多有探索和实践。他治疗不育不孕之症也颇见成效,常有夫妻双双抱着孩子到中西大药房答谢。
除夕夜救治产妇
回乡路巧遇其夫
有一年除夕夜,郊区一名年轻人骑毛驴急奔城里求医。原来是妻子生孩子,产后大出血。
医生们听了,一怕大年夜见血光晦气,二是对难产大出血束手无策……
鞭炮声时远时近地响着,耿思文骑在驴背上,小伙紧跟一路急跑,正巧赶上抢救的最后时刻。产妇奄奄一息。耿思文迅速下了五针,血便止住。吴先生手书的《吴氏医案》上有关产妇大出血的针灸穴位,他曾匆忙看过,急用时竟记得丝毫不差。他接着回忆起医案上另两个穴位,稍一思忖,又下两针,产妇竟苏醒,他长舒一口气,额头上的汗水滴了下来,展纸开方……
第二天,大年初一,年轻人带着礼物来给救命恩人拜年,千恩万谢,叩头不止。年轻人叫李甲,是个农民,妻子服了汤药已无大碍,孩子也平安。
巧的是,1938年2月,耿思文回青州,在栖霞地界一个村庄前路遇武装人员,他被错当成汉奸密探,差点被活埋,又被认为可能是“大鱼”,押到一个房屋面见队长,队长正是李甲。李甲认出耿思文,倒头就拜,又给耿思文备便餐用过,马上牵来一匹快马,派一个班的士兵送他启程。
医儒同道仁者坐堂
人文艺术融入行医
被烟台最大的中西大药房聘为“坐堂医生”,实现了耿思文的追求和理想。在中西大药房坐堂期间,凡中风、眩晕、瘟疫、肾病、肝病、儿科、妇科……他无一不应诊,随遇而治,应手而愈。他认为仅靠医方治病,显然是将医学简单化为一种普通的医药知识和技术体系,对医学的经验及其临床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耿思文通过《吴氏医案》接通了更久远的中国医学源头,即人文之学。后来的四子耿士津跟耿思文习医时,耿思文竟让老四读文学,认为出色的医家无不怀有“医儒同道”的理念。耿士津忘不了父亲对中西医性质的评价:“西医是科学,中医是艺术。”耿思文并不排斥西医,经常对病人说“找西医看看”,他认为个体性的创造使中国医学如同美学一样引人入胜。医术和伦理道德合一,中国医学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疏导情志消伤感 名医妙手回春
中西大药房鼎盛时期增加到五位坐堂医生,他们都尊耿思文为师傅。其中四位都治疗过钱业会社(即钱庄)经理王昌五夫人的疾病,已三年有余,夫人服药无数,不见效果,病症甚至还发展了。大家都说,这只好请耿思文瞧瞧了。
观面色、把脉相,却不急于开药方。耿思文只与王夫人闲扯家长里短和发病根由。原来因经理纳妾,王夫人与其大闹,当即气冲牛斗,吐血两碗还多,然后咳嗽不止,三年医治无效,王夫人极其悲观,年纪轻轻的,言谈间竟有了轻生念头。
王夫人之前的药方多用止血凉血,再用理气煎药,后用补虚丸药……
就病医病而论,这等药方不无道理,只是看短了一步。
情志之病,欲望之病,作为中医学上的一个门类,对抗平复欲望、消解女性最隐蔽的伤感心理,成为对女性的特殊观照。耿思文通过这通医案,通过王夫人身体情志与血液的内在关联,找到病因。抑郁与愤怒,导致她受长达三年的疾病痛苦,而正是耿思文的正确发现与解读,才使她从严重的“血伤”中恢复过来。
耿思文使用的药是女科经典之方“四物汤”,不过有加减,成为一剂见效的“四生丸”,王夫人只服月余便痊愈。
辨证施治不孕不育 求子者云集
不孕妇女多是无排卵所致。无排卵性月经伴有继发贫血、头晕、心慌、气短乏力、浮肿、食欲不振等,或伴有乳房胀痛、下腹坠胀、情绪波动等;日常生活中女性月经周期不定、月经量或多或少、月经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则应考虑无排卵月经……耿思文重视观照这些症候病象,对症下药,十有八九可治愈。
有一天,一位七八年未孕的妇人来找耿思文。耿思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断然说:“你无病!请你家掌柜的(烟台民间多称丈夫为“掌柜的”)来看看可否?”
上世纪20年代左右,人们多认为不生孩子是女人的错,不过这位妇女的“掌柜的”还是来了。一见面,耿思文便从面相上看出这人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以损耗肾精造成肾虚。不用多问,男人必然腰膝酸软无力、耳鸣、盗汗、遗精、早泄……耿思文断定,不孕之症,不在妇人。耿思文告诉他,必须服药百日,戒色三月,如做到,想要孩子,持八分把握……
果然,半年之后,这对夫妇来找耿思文诊脉,耿思文搭手便知,该妇人已有身孕。
这个病例在中西大药房传得很神,一时间不少不孕的夫妇来找耿思文求医。
体恤穷人关爱弱小
收入富足生活俭朴
耿思文在中西大药房坐堂十年之久,成为烟台名医。请他看病者络绎不绝,有时大车小辆排起了长队。
但凡来请,都是危重病人,耿思文不敢怠慢,但并不按先来后到出诊,而是凄凄惶惶面黄肌瘦的、破衣烂衫的、步行而来的优先,他便对拉着各色洋车(黄包车)的,或开着汽车的,一概抱抱拳说:“你们先等等,你们先等等,我跟这位先去看看!”
药房医生出诊收费为医生个人所得,耿思文出诊穷苦人家一概不收出诊费,还经常主动再去探望。
凭着耿思文对中西大药房的贡献,待遇不低。普通员工月薪不过10元(银元)左右,耿思文却从60元、80元,最后涨到100元。
那时一块“袁大头”能买一袋(25公斤)面粉,耿思文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可以购买2500公斤面粉,够富裕的了。但他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他一个人在烟台从不下馆子或开小灶,而是与药房伙计们搭伙吃饭。一个月花销不超过5元,一袭灰布长衫穿了10年之久,后来打了两个补丁。药房经理曾经讥笑他:“咱要不就换件新大袍给大药房长长脸吧,中西大药房堂堂大名医,也太寒碜了。”耿思文便说:“你说,是凭大袍看病,还是凭手艺看病?”经理气得无话可说。
后来耿思文自己开药铺,手里更宽裕了,家里人给他洗衣服,他都嘱咐用手揉揉即可,不要用搓板(搓板容易损坏衣服)。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