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神奇故事至今流传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1-07 16:31:34

康熙《高密县志》关于薛受益的记载

《增修胶志》关于薛文堉的记载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往往流传着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薛受益当然也不例外,有关他的传说故事虽然大都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但却给这位清代名将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伙夫行军急扣热锅

  战马受惊勇闯敌营

  高密民间传说,薛受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无奈早年落魄,最终在云南从军,在军中担任伙夫。一日清晨,烧柴做饭,饭菜尚在锅中,忽然奉命疾行。薛受益匆忙将热锅中的饭菜倒掉,将热锅扣在马屁股上,即随部队出征。不料,战马被热锅烫惊,载着薛受益竟然长驱直入敌军营中,敌人尚未反应过来,竟擒得敌帅,薛受益也由此一举成名。

  中秋夜只身潜敌营

  史载智擒敌将马鹏

  民间传说,康熙年间薛受益在浙江参与平定耿精忠叛军。叛军悍将马鹏智勇双全,清军数次进攻皆不成功。适逢八月中秋,明月当空,薛受益独自一人潜入敌军军营。当时马鹏正与属下全神贯注地下棋,未有提防,遂被薛受益擒拿。薛受益回营后,在山顶饮酒作诗一首:“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大上头。伸手可摘天边月,拦尽江南八百州。”

  《高密薛氏族谱》载入此传说。关于薛受益智擒马鹏一事,《薛受益墓志》亦有记载,当是历史事实,唯传说与事实略有出入。

  为报舅收留之恩

  重修景芝玉皇阁

  民间传说,薛受益早年落魄,曾投奔在景芝玉皇阁当道士的舅舅。薛受益不听舅舅规劝,常常惹得舅舅生气,但又无可奈何。薛受益曾在玉皇阁发誓,如果自己日后飞黄腾达,一定重修玉皇阁。后来,他功成名就,没有食言,差人运来银子重修玉皇阁。

  直到今天,安丘景芝一带仍流传着许多有关薛受益的传说。

  少年玩伴巧提旧事

  唱词逗乐“薛元帅”

  传说薛受益功成名就后,时常想起金宝山下的家乡,想起少年时的玩伴。一日,有两个当年曾与薛受益一起在金宝山下锄地的穷伙伴,听说薛受益当了大官,就不远千里登门叙旧。薛受益见了他们,佯装不认识,问道:“你们是哪里人?”这二人中的一个说:“受益,你忘了咱们在金宝山前锄地的时候了?”薛受益听了,嫌他说话粗俗,就说:“我只记得当过短工,没锄过地。”那人听了觉得薛受益是富贵忘本,不念旧情,就有点不乐意。

  另一个人脑筋转得快,就用薛受益爱听的高密家乡戏唱道:“金宝山前曹(草)反,差着你我去应战。你的元帅,我的先锋。倒了擎天柱,破了瓦罐城。放了三江水,抓了豇豆兵。曹(草)家折了兵百万,救出了豆家父子兵。”意思是说:“金宝山前豆地里长满了杂草,东家让我们去锄地,你在中间,我在前头,结果倒了锄头,打破盛水的瓦罐,淌光了豇豆水,只剩下了豇豆,最后我们锄光了地里的杂草,保住了地里的豆苗。”薛受益听后哈哈大笑,热情招待,临别时又厚赠礼物。

  新任知县轻视薛家

  验伤御影震慑力强

  民间相传,薛受益家族晚清败落。有一年,新任高密知县宴请当地乡绅,薛家不在受邀之列。某日雨后,薛家邀请知县到家做客,薛家事先在院子里挂出绘有当年康熙皇帝给薛受益验伤的画作,即民间相传的御影。知县一进院子,见到御影,慌忙下跪,弄了一身泥水。知县遭此难堪,自此再也不敢轻视薛家。

  康熙赐宴赋诗一首

  粗通文墨有迹可循

  民间传说,薛受益成功平定耿精忠逆贼后,又参与收复台湾,因作战勇猛,屡立军功,康熙皇帝下诏赴京。康熙皇帝接见薛受益后,赐宴于金殿,以表彰其功劳。当时朝中文官并坐,有笑薛受益不知文者,薛受益遂作诗一首:“四十年前一布衣,至今熬得御亲提。江南稻美文官用,塞北风寒武将知。割发披钢拴战马,裂袍揪带补征旗。三千敌兵临城下,安用尔等八句诗。”对蔑视武将的文官们给予有力回击。

  薛受益是否真能为诗,不得而知。从他喜好风雅之士来看,应是粗懂文墨。今天福建漳州东山岛关帝庙仍存有薛受益所题“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的门联。薛受益后裔诗书传家,文武并茂。其长子薛士杰、四子薛瓀皆官至总兵,其次子薛琦是庠生,三子薛琏、五子薛璠都是太学生。薛家嫁娶皆为名族。其四子薛瓀,娶广东惠来知县查曾荣女。薛瓀长子薛隆绍娶四川梁万营都司童彪女。薛瓀次子薛隆纪,字得天,武庠生,娶宝庆知府王玮女。薛受益女六人,皆适士族,其中一女嫁高密同乡、礼部侍郎王飏昌之子王自巩。薛瓀有儒将之风,好诗文,其《诚州颂》云:“万仞当关楚国雄,双峰高耸入云中。诚州旧是干戈地,撑住东南半壁功。”乾隆间,薛璠曾为王飏昌《子言先生诗集》作序,他在序文中说:“璠生也晚,不获亲炙慈颜,扬瞻矩度,每以为憾。”

  薛受益第三子薛琏之子薛隆绅,灵山卫学武庠生。薛瓀次子薛隆纪之子薛廷超,字汉卿,岁贡。薛廷超之子薛煚(jiǒng),监生,嘉庆、道光年间任安徽灵璧县固镇司、广德州广安司巡检,还乡后与单去非、李德恒、王宁烻、单励、单岢焩、张志炅、王炅后、单九皋结夷安九老社,并有品望。薛煚之子薛文堉,字仁里,道光庚戌灵山卫学恩贡。咸丰初年,广东顺德进士周寅清任高密知县时,与薛文堉交好。周寅清在《寄薛文堉书》中曾说:“回忆与诸君倾盖定交,暇复与诸人士剪烛论文,往来于怀,辄复不能自已。夷安人士聪颖苕秀,大可裁成而先进。”当时山东学政阮元刊刻《皇清经解》,阐扬郑学,此时已离任高密的周寅清专门寄给高密夷安书院一部。并致信薛文堉,建议夷安书院“宜复古名”,夷安书院后来改称通德书院。薛文堉之子薛钧,字衡夫,亦承家学。薛受益的后裔薛兆源、薛兆洛光绪年间俱为灵山卫学岁贡。薛受益家族书香继世,文韵蝉联,以才德闻者至民国犹绵延不绝。

  本期图片由李金科提供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