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周边小村 亦现商机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0-31 16:48:29

“猪圈村”旧街紧连着古老的流饭桥。

遗迹犹存的佃户旧屋老墙

  流饭桥村成镇后,带动起周围的多个小村,如因名字不雅躲过战乱屠戮的“猪圈村”、因佃户聚集形成的“殿前李村”,或因镇而得名,或因商而建村,众星拱月般拱卫着这个商贸日趋繁荣的千年古镇。

  猪圈村因名不雅躲过数次兵祸

  由西向东走过横跨在大于河上的流饭桥,走下桥头,就是“猪圈村”了,与流饭桥村只有一河之隔。小村依流饭桥古镇而建。

  镇上集、会日开市后,很快发展为胶东至京师驿道上的一处大型贸易集散地,在农耕业为主的封建时代,骡马牲畜自然是贸易货贩的重要内容。骡马牲畜随地大小便,与镇上繁荣的餐饮业格格不入,这样的市场当然不能开辟于村中。

  客店掌柜自然有法子,笑脸迎进乘骡马车辆而来的客人,再派伙计把骡马牵到一河之隔的村东荒野里续草添料,细心照料,这里早搭起了简陋的马厩。有心人瞅准商机,傍店掌柜的马厩建起茅屋房舍,专门以为过往客商饲养骡马为业,妻儿老小都迁来居住。久而久之,猪羊市场也建在此处,肉店老板也在这里建圈存养生猪,雇长工料理。长年累月,一个马嘶牛鸣、猪羊欢叫的小村便得名“猪圈村”。

  因了这不雅的村名,村庄才得以幸存:历史记载,流饭桥镇经历了多次残酷的乱兵屠村,惨烈时几至人烟断,而仅一河之隔的猪圈村却安然无恙。兵家忌地名,散兵游勇进入到“猪圈”里,将会是什么结果?烧杀掳掠,望屋而食,猪圈是他们不屑一顾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猪圈村现已更名为“河东”村了。

  佃户聚集殿前建村 农忙之余帮工赚钱

  殿前李村,是流饭桥南面的一个比邻村庄,一村饭熟,两处闻香,早午晚三时,炊烟缭绕相连。旧时,此村为一多姓佃户村庄,村名“李家庄子”。村民佃租县城内富豪大户土地耕种,生活穷苦不堪。随着商贸发展,流饭桥镇上建起了几处大型客店,日夜店门洞开,马车、轿车川流不息,尤以青龙街老槐树底的“大成店”远近闻名。店大客多,穷苦佃户农忙之余来此帮工,赚取微薄收入,生活因此稍为好转,温饱之家日益增加。“李家庄子”与“大成店”恰在南北一条直线上,遂更名为“店前李村”。

  清代初年,流饭桥建起供奉关羽大殿,此村又位于大殿以南,遂取吉意,再度更村名为“殿前李”。

  南庄东庄得名有因 以屯垦营为标的物

  向东跨过大于河,猪圈村以南有一“南庄家村”,由猪圈村再东,又有一“东庄家村”。这样的村名给地名工作者出了一道难题。“南庄家村”还好说,是由庄姓立村而得名。可“东庄家村”是怎么来的?查遍东庄家村所有姓氏族谱,未发现庄姓,《潍县志稿·氏族》记为:“孙氏一族明洪武中由山西洪同县迁潍县东庄。”这里的“东”和“南”到底是以什么为标的物的?

  道光二十七年(1847),潍县文人郭麐在流饭桥附近村庄杨家庄“出脯金买瘠田十余亩”,“葺舍居焉”“埋首穷乡僻壤,醉心致力于乡邦文献,搜寻于荒烟蔓草间,断碑残碣往往有获”,终于有了新发现:他在自己的著作《春韭园随笔》里记载,元末明初,战乱频仍,潍县人口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明代初年,官府在流饭桥村西戍兵屯田,并招募当地农民开垦土地,垦田800余(旧)亩,建起了大型屯垦营,成为了当地明显的地理标的物。据此可以判断:南庄家村立村于此处之南,因此称“南庄家”。东庄村得名起因,当是因位于此处屯垦兵营之东了。

  流饭桥火烧都家打 甜杏香油美名在外

  与流饭桥西面接壤的是都家村,村中成镇后,地少人多,居住房舍逼仄。不少村人另迁别村。清代初年,王姓一支迁往了都家村,也将打火烧手艺带了去。火烧烤制出炉后,再用箩筐挑向流饭桥集市上叫卖。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打火烧遍及全村,工艺精良,获利颇丰,叫卖声一响,人们都知道“都家火烧”来了,大有超过“青龙街”上火烧铺产品之势,一时有“流饭桥火烧都家打”的说法。走过数百年,这句谚语还在当地民间流传。

  从殿前李村南行数里,是河崖头村。不知什么年月,村西高埠上成长起了一片杏树林,绵延数里,连接到了邻村杏杭村。老树枝桠婆娑,大者粗可两人合围。初夏杏子丰收,绿阴重叶中累累缀上树枝,红润如玛瑙。流饭桥的集市上,河崖头村新收下的杏子成堆成岭,潍县旧俗,新麦登场季节,住在娘家的新嫁娘必须回婆家,以新上市杏子为礼品,分赠亲友,称“拦穰杏”。有新出嫁闺女人家,家家户户到流饭桥集购买新杏,成篮子地挎回家去,给初为人妇的闺女挣足了脸面。

  河崖头村再南行,便是小磨香油的盛产地崔家村了。崔家村北距流饭桥4公里许,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肩挑香油篓的“油郎”络绎不绝地向流饭桥集上走去。这里是他们发财的“金盆底”,顺着那条古老的驿道,崔家香油直上京师,名动各大州县。

  一座古老的桥梁,带动了周围环如明珠的小村,众星捧月,拱卫着流饭桥这座千年古镇。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