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腐败引导青年学习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0-16 15:43:03
《山东劳动周刊》
《济南劳动周刊》
1919年,王翔千参与组建“齐鲁通讯社”和“齐鲁书社”,经常翻译德文书籍给进步学生阅读。在育英中学、省立一中任教期间,他带领学生闹学潮,赞助和参与励新学会活动。他和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党组织的早期成员。
资助学生复习考学 翻译德文进步书籍
王翔千的侄儿王志坚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和邓恩铭同班,后为节省费用,转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和王尽美同班,住同一个宿舍。
王翔千教的那批相州学生,后来大都到济南,成为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新青年。
王翔千在济南住的房子是一排六个大院的北头第一家。他把学生王深林和赵明宇也带到济南,让他们住在家里复习考学,当时住在他家的还有好几个人。等这两个学生考上省立一中,王翔千又写信叫来学生滕孟远,资助他上师范讲习所。王翔千家像个车马店,陆续住进来找工作的老乡和他叫来济南学习的学生。
王乐平是山东地区五四爱国运动组织者之一,他以省议会代表的身份,往来于上海、济南、北京,奔走呼号,积极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
1919年10月,王乐平、王翔千以及教育界、知识界的进步人士,组建了“齐鲁通讯社”和“齐鲁书社”,用新闻机构的名义联络各地文化界人士。“齐鲁通讯社”开始设在省府前街90号,主要经销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建设》《国民》《曙光》等。1920年10月1日,定名为“齐鲁书社”,王乐平任社长,地点设在天地坛街,增售《俄国革命史》《辩证法》《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纪实》等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能读到的马克思著作并不多,中文版尚未翻译出版。而王翔千精通德文,他经常把这些著作翻译给进步学生阅读。
闹学潮反腐败 赞助励新学会组织活动
1920年秋季开学时,王翔千去了育英中学教国文课,还兼任省立一中教员。
王翔千在育英中学的第一堂课就讲五四运动的情况,学生听后热血澎湃。
此后,王翔千改弦更张,打破原来国文老师的“八股”教学方式,亲自刻版、翻译、油印一些国内外文学名著,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项链》等,并把国内现代名家的新诗和小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新文学有初步的认识。
省立一师的学生联络王翔千,在一师闹了一次学潮,要求撤换校长,废除腐败的旧教育制度……当时王尽美、王志坚都参加了学潮。王尽美被学校开除后,住进齐鲁书社。
1920年11月21日,王尽美、邓恩铭、王志坚、王象午、李祚周、王深林、赵明宇等十多人,在济南公园南大厅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励新学会总会设在齐鲁书社,王尽美、陈汝美任编辑主任,邓恩铭任庶务。会员以省立一师和省立一中进步学生为主,学会邀请王翔千、郭绍虞等给予指导。刚开始,励新学会有会员19人,后来增加到6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学理,促进文化”,引导青年学习、研究新文化、新思想。励新学会是五四运动后期在济南出现的一个学生团体,揭露批判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以及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王翔千在1951年写的《山东共产党的发端》一文中说:“1919年五四运动勃发,给了山东的群众以最深刻的刺激。尤其是青年学生最容易接受新思潮的鼓动,所以五四运动以后不久便有励新学会的组织。”
1920年12月,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王翔千作为育英中学的老师积极赞助并参加励新学会的活动,购买了很多进步书刊供青年学生阅读。
主编《济南劳动周刊》
卖新棉袍资助王尽美
1921年春,在李大钊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三合街75号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
1921年5月,济南津浦大厂建立工人俱乐部,这是山东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组织。
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为推动济南地区的工人运动,在《大东日报》副刊上,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王翔千义务担任主编。王翔千让王辩用一块白布缝成一个挎包,挎包上斜着镶一条红布,上面写着“劳动周刊”字样,亲自到大街上宣传销售。
《济南劳动周刊》以“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寻人的生活”为宗旨,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劳动者的生活”为办刊方针,登载大量济南及各地工人运动和代表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知识,在济南、淄博等地工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推动济南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被确认为党组织的早期成员,名列中共建党时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中。
中共一大后,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
1921年9月,在济南全胜街26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志坚、明少华、王辩、段子涵、赵明宇、鲁伯俊、马馥堂、方鸿俊、王用章、王复元等人。王辩是唯一的女同志。
王尽美成了一名职业革命家。为了方便他工作,王翔千把刚做的新棉袍卖掉,给王尽美买了一辆自行车。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