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高质量的技能大军
——市人社局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打造“大国工匠”队伍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9-30 08:48:00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市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效破解了企业创新发展中“人才不够”“活力不足”“技能不强”三大瓶颈,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组织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搭建育才平台
破解技能人才短缺难题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针对企业转型升级中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市人社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扩大技能人才储备总量。
“集团化”技工教育平台。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组建技工教育联盟,整合16所技工院校、32家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普通技校+大型骨干企业“四位一体”技工教育集团,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年带动培养高技能人才2.3万余人。
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机制改革,在全市建立12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基地,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联合培养模式,通过“线上学理论+车间练技能”培养模式,已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4000余人。
顶岗实习平台。搭建技工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对接平台,创新“技工院校顶岗实习”,组织近万名技校学生到潍柴等企业顶岗、跟岗实习,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改革激励机制
破解人才活力不足难题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针对企业技能人才“评用分离”问题,市人社局着力改革评价激励机制,为企业技能人才发展解绑赋能,激发广大技术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自主评价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试点,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由企业自主甄选技能人才、自主评定技能等级、自主兑现薪酬待遇。目前全市开展自主评价企业475家,评价技能人才4.3万余人,均居全省首位。
加快发展机制改革。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衔接机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的高技能人才在报考职业资格时,可分别对应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建立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生产难题、传技带徒等方面,首批20余名高技能人才被评为工程师以上职称。
开展特级技师岗位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特级技师岗位试点,潍柴集团、景芝酒业、新郎集团、豪迈集团、孚日集团等5家企业首批16人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在工资待遇、人才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与企业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
“青桔创课”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打造实训平台
破解人才技能不强难题
士因习而勇,能因练而精。针对企业职工技能不匹配问题,市人社局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行终身培训制度和多平台培训模式。
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技能竞赛平台。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成功举办“才聚鸢都·技能兴潍”职业技能大赛,涵盖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74个赛项,动员20万产业工人参与选拔,参赛选手3万余人,在全社会营造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
创新打造技能实训平台。深化“互联网+职业培训”改革。推动“潍坊职业培训网络平台”系统升级,强化课程研发更新,开设线上培训班次3704个,总培训课时达到486万课时,25万名学员通过平台进行学习。建设互联网新媒体创业大学“青桔创课”,形成创业培训服务机构和创业培训学员两大创业生态圈。
搭建校企联合培训平台。针对企业职工培训需求和工学矛盾突出问题,面向生产一线需要,组织学校与企业开展各类联合培训,如潍坊技师学院与企业联合录制培训视频130多课时,通过“线上学”与线下“师带徒”“班组学习”等方式解决企业培训难题。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国栋/文图
责任编辑:聂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