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南下请愿遭到镇压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9-12 17:14:00
青州第一中学
省立济南师范学校
刘兆吉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父亲远赴欧洲做劳工,供兄弟俩读书。成绩优异的刘兆吉先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面对日本的侵略,刘兆吉两次加入爱国学生组成的南下请愿团,均遭当局镇压,这让他意识到,要抗日救亡,只有跟共产党走。
饥饿充斥童年记忆父亲血泪钱交学费
刘兆吉的家乡潘村,是青州市区西部一个偏僻而贫瘠的小山村。家中只有一亩多薄地,难以维持全家人的温饱。每年秋冬,父亲刘继孟去关东下煤窑,挣回一点卖命钱。即便如此,家里也常常无米下锅。刘兆吉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
刘兆吉自小聪明过人,五岁时便入祖父刘道正创办的家庭小私塾,与其兄弟姐妹一起读书,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
1926年,刘兆吉在青州东关小学毕业,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第一中学)。
虽然是个读书的好苗子,然而家里实在太穷,无法供刘兆吉上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英国来山东、河北招14万华工,到欧洲战场从事挖战壕、筑路、修工事、运伤员、背炮弹等工作。英国发布公告称:去欧洲的工人,每月可领工资12块(银圆),留在中国的家属,每月能领到10块。工人出发之前,再给安家费20块。这对于穷人、农民而言,待遇简直太好。为了全家能吃饱饭、儿子能上学读书,父亲刘继孟毅然报名,远赴欧洲做劳工。
一年后,“一战”结束,刘父九死一生回到家乡,用血泪换来的钱供刘兆吉上学。刘兆吉深知踏进学堂多么不易,十分珍惜,刻苦努力,又具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刘兆吉虽然进了中学的大门,但父亲刘继孟辛苦挣来的钱却渐渐告罄了。于是,家里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让刘兆吉继续读书,叫哥哥辍学,去药厂当学徒。刘兆吉每周背一袋玉米煎饼、一包咸菜去城里。一日三餐,顿顿如此,学校免费供应开水。因为没有丁点油水,营养跟不上,刘兆吉患上了夜盲症,晚上走路,常常碰到树干或电线杆。有一次,父亲去学校看他,买了点荤菜,其实就是一大片桑叶上面托了三两片卤肉,刘兆吉几个月不知肉味,含在嘴里舍不得吞下。神奇的是,当天晚上,他的眼睛就能看见东西了。
南京请愿被镇压坚信抗日跟党走
1930年,刘兆吉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不收学费又管食宿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日本的侵略罪行使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爱国热潮空前高涨,人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运动。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京学生决定赴南京请愿,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要求。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闻风而动,也迅速组织了南下请愿团,刘兆吉毅然报名参加。出发时,每人都背上一块特制的大饼,作为路上的干粮。在去济南火车站的路上,刘兆吉与同学们受到市民的夹道欢送。
抵达南京后,2500名山东学子列队到国民政府门前请愿。蒋介石被迫出来接见,但却闭口不谈动员军队抵抗侵略,只是安抚,“国家大事不用学生操心”“东三省被占问题,自有国联公正解决”等等。这番搪塞的讲话,使广大学生大为失望。为表示抗议,济南学生决定将“请愿团”改为“示威团”,在南京城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收复失地”。蒋介石恼羞成怒,派军警镇压。同学们被穷凶极恶的军警冲散,刘兆吉躲进一家小酒馆。老板见他是外地学生,连忙把他藏起来,直到夜深人静平安无事了,才让他出去。刘兆吉连夜赶回住地时,同学们十分高兴。大家见他迟迟未归,正为他担惊受怕。
刘兆吉在自述文章中说:“这次运动是地下党领导的,是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候。抗日救国是中国知识分子受良知良能的驱使……我经过参加此次运动……深信要抗日救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
大学时满腔爱国情为抗日募捐被抓捕
1933年,刘兆吉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济南任小学教员两年,但继续深造求学的隐衷铭心镂骨。两年后,他考入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用工作两年积攒下来的钱交了学费。
此时,日军正加紧对华北的侵略,平津上空乌云密布。日本军用机场位于南开大学附近,震耳欲聋的飞机轰鸣,盖过了老师传播知识的声音。日本人常常到校园寻衅滋事,甚至闯进校园抓人。对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南开大学的师生有切肤之痛。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12月20日,南开大学组织南下进京请愿团,准备向国民政府提出停止内战、反对华北自治、一致抗日等要求。在民族大义面前,刘兆吉又一次放下书本,跟随请愿团,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然而,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却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阻截。车到沧州站,当局竟下令将火车头开走,把这些爱国学生丢在铁轨上。正值冬季,天寒地冻,刘兆吉等人待在没有暖气的车厢里,又冷又饿。但他们没有气馁,仍以饱满的热情向周围群众宣传抗日。当地群众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送来热水热饭。大家同仇敌忾,相互鼓励,热烈的场面给刘兆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36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日军侵犯绥远,驻军傅作义部奋起抗击,取得胜利。捷报传来,全国欢腾,掀起了援助前线将士的募捐活动。南开大学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募捐,纷纷解囊相助。刘兆吉和同学走出校门,一边沿街宣传抗日,一边向路旁的店铺募集捐款和物品。许多店家都鼎力支持,共同抗日。然而,当刘兆吉他们走进一家花店时,刚一张口向店主宣传募捐,对方陡然变色,返身从里屋拿了一根三尺长的铁棍,穷凶极恶地直冲过来。同学们见状,撒腿就跑。后来有人告诉他们,这家店主是个日本人。
当刘兆吉他们继续募捐时,却被警察不由分说抓了起来,关进警局。事后得知,当局担心学生为绥远抗战募捐而得罪日本人。幸而刘兆吉所在哲学教育系有一位女同学,其父是天津市公安局局长,在他的斡旋下,学生很快获得释放,但辛辛苦苦募集来的捐款却被全部没收了。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