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带动收藏风气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9-05 16:11:45
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
陈介祺花费千两银子,买下后人称“抵得上半部《尚书》”的毛公鼎,并将其藏于家乡。此事轰动京师,也给陈氏一族带来了灾祸,朝廷令其捐出四万两军资。为保住毛公鼎,陈介祺咬牙卖掉当铺、府邸。陈介祺回乡后,专心收藏,他割地裂产,不惜重资收藏古铜印,一时间从者如云,白浪河沙滩大集竟出现了数百铜货郎担。
千两俸银收宝鼎重器秘藏莱章村
追根溯源,说起“潍县造”仿古铜,就不能不说到陈介祺和他收藏的毛公鼎。
陈介祺(1813—1884),潍县城里人,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期随父在京求学,甫及成年即“以诗文名都下”。清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十年后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据后来统计,仅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古印一项就达7000余方。
清咸丰二年(1852),陈介祺以俸银千两购得毛公鼎,将其带回潍县。他将这一重器秘藏在一个叫“莱章村”的乡下小村里。莱章村是陈氏的田庄,有先人的坟墓和数百亩祭田。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陕西岐山。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是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初年贵族毛公歆所铸,故又称“歆鼎”。
毛公鼎是陈介祺从陕西大古董商人苏亿年处购得,腹内壁有铭文32行497字,为成熟时期的金文,甚为精美,整齐排列,密如星斗,铸录了宣王任命毛公歆为“冢宰”的册令全文,后人称“抵得上半部《尚书》”。毛公鼎归于陈氏后,尽管秘不示人,仅以拓片示于几位同好,但京师还是一片大哗,继前几年他收藏大丰簋(guǐ)之后,激起又一波更大的舆论激荡。
君子怀璧散家财建宅置宝比羲皇
在莱章村安置后,陈介祺匆匆赶回京师朝廷。担心的果然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落在了头上:咸丰三年(1853),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太平军”饮马长江,陈兵天堑,东南半壁江山风雨飘摇。清朝廷仓惶应对,国库空虚。咸丰帝命前朝旧臣助捐军资,陈氏被令捐银四万两,超出其他官员的一倍之多。其中缘由盘根错节,但不能不说与毛公鼎有着蛛丝马迹的牵连。
陈介祺倾家荡产,接连卖掉开在外省的几处当铺,父亲陈官俊留下的一处府邸也咬牙卖出,捐资总算如期缴齐。事情过后,陈介祺欲哭无泪,万念俱灰于世态炎凉的官宦仕途,只有酷嗜的钟鼎彝器收藏成为他心头的安慰。
咸丰四年(1854),陈介祺借母亲病故回乡奔丧的机会,辞官回归故里。自回到潍县,他还是先住到莱章村,几年内足迹不入城市。然而,灾难在追寻着他的半生收藏,太平军北伐的部队已越过长江,步步向山东逼近,一日数警,风声鹤唳,荒野小村怎能给这些钟鼎彝器提供安全的庇护?陈介祺让留在京师的儿子卖掉那里的陈氏府邸,利用这笔银两在县城建起了一处虽不豪华却固若金汤的宅院,咸丰十年(1860)举家迁进了县城。书房里,他写下一副饱含金石意味的对联:
曾种桃花,不知汉魏;
犹存松菊,自谓羲皇。
坚固的宅院里有一处特殊的建筑“万印楼”。他割地裂产,不惜重资,开始收藏古铜印,决心让金石器伴随自己走完“羲皇上人”的一生。同治十年(1871),他得到一方佳印,大喜过望,不仅钤盖下印文,且在印文旁边题下跋语:“同治辛未三月廿二日壬子雨中,西泉弟得此于白浪河干市上。充足浑朴,汉印中之佳者。且两面有印,如此大者,箴同官印,犹不数觏也。”足见盛况之一斑。
陈大花翎开风气铜货郎担数百人
风气首开,从者如云。不仅金石爱好者郭麐(lín)、王石京等文人成为陈府的座上宾,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白浪河沙滩大集上,一夜间出现了数不清的收破铜烂铁的货郎担,说不定钟鼎彝器与古印就在不起眼的破铜烂铁之中。风闻高门大户的“陈大花翎”(陈介祺捐军资后,咸丰帝赏其顶戴双眼花翎,民间俗称其为“陈大花翎”)家曾以数百两银子买下一方汉朝皇帝妃子赵飞燕的玉印,对于市井小贩,这是一个诱人的天文数字。
后来,陈介祺向诸城、高密方面的同好友人写信说:“白浪河市铜担增至数百,几无遗古。今其能者俱将就东食,若归同好,得佳拓于愿足矣。”白浪河沙滩大集上的铜货郎担有数百人之多,古铜器差不多被收罗殆尽。如今有经验的将东去你们那里寻找饭碗,如果得到珍品,送我一张上好的拓片也会是心愿上的满足了。
历史的发展有着说不清的幸与不幸,毛公鼎引来的风风雨雨,对于陈介祺来说有着人生的不幸。然而,它首开风气,仿古铜这样一枝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落地生根,以至于后来绽放出灿烂的艺术花蕾,对于古老的潍县,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