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梅翁忆评】孙克:当代花鸟画大家于希宁先生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8-24 16:22:34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在各个艺术阶段的创作,以及他九十多年的艺术人生,构成了颇具研究价值的艺术个案。为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进一步发掘用好于希宁艺术资源,擦亮潍坊名人“名片”,我们精选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希宁先生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释读,对于全面、准确且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花鸟画大家于希宁先生
孙克
当代中国花鸟画坛上,于希宁先生以精湛的艺术,崇高的人格和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而受到一致的推崇。于希宁先生原籍山东潍坊,30年代求学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有幸师从近代中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及著名的理论家、画家俞剑华、诸闻韵等前辈。希宁先生青年时期不仅天资超卓更兼勤奋过人,即以优秀的成绩得到黄宾虹和俞剑华先生的称赏。在花鸟艺术的研习上,不仅近师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诸大家,而且远学五代徐熙、黄筌、宋代崔白、明代的徐渭、陈淳,清代的恽南田、华新罗等,在广泛的临习、借鉴、吸收中,为自己的艺术打下深厚的基础,也为后来的脱颖而出做了充分准备。50年代先生正当壮年,即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同时担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多年,多年的教学工作,培养的优秀人才几遍全国,这是先生在创作之外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花鸟画是我国造型艺术的奇葩,尤其是在注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花鸟画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工笔花鸟画早在五代和两宋即出现了许多大师,其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写意花鸟画到明代已很成熟,青藤道人徐渭的成就彪炳史册,影响后来数百年。清初恽南田创意没骨花卉,诗文书画的成就超越前人。至扬州八家出现,艺术有向雅俗共赏的普及化倾向发展,是当时扬州商品经济发达,绘画走向市场的新征象。近代海派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的艺术又将花鸟画推向新高峰。如果说注重书韵笔情的吴昌硕的艺术成为近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先行人,则任伯年惟妙惟肖的画路,对近代小写意花鸟的影响更大。其后仅以北方画坛来看,已故画家王云(梦白)、王雪涛、郭味蕖等,都是富于创造、才华出众而蜚声当代的写意花鸟大家。而于希宁先生在花鸟画创作方面,注定了要在这些前人的成就上,总结和开拓自己的新途径。希宁先生创造性的学习前人经验,在深厚的功力、广博的学养的基础上,以自己数十年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摸索到具有个人特色的花卉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有造型秀雅、格法精严、特征突出的特色,达到“以形写神”的小写意之特长,又有大写意的恣肆奔放、苍健雄浑、突出书骨墨韵的意兴,使观者有一种沉酣痛快的欣悦。所以他笔下的紫藤,老干新花,交相辉映,能做巨幛大幅而气势充盈,实在是功力素养与创造精神很好结合的结果。中国画从来有自己的辩证观,对于疏密、繁简、黑白、缓急、浓淡等等都十分讲究。把种种对立的因素结合成有机统一体,显示出了艺术的成熟。中国画的辩证观在希宁先生的花鸟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希宁先生尤擅画梅花。梅花迎寒独放的清韵高格,它的苍干新枝的意趣,疏影暗香之间给予诗人的心灵启示,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先生的梅花独标一格,乃在于他的诗的品质、书法的抽象美感,使他于繁简浓淡中创造出千万种变化,无论是红梅还是白梅,都能做到清而不寂,雅而不哗。章法屡变屡奇,做到“密不透风,然后疏处得内美”。在纵横穿插、大开大合的气势上,又非新罗、冬心所能局限。拜读三过,令我们对老一辈画家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