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求学奠定进步基础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8-21 10:17:00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正谊中学校门(资料图片)。
高象九在《哲学月刊》上发表的《苏俄教育之特色》。
九岁街头摆摊十三才入私塾
高象九幼年家境贫寒,全家只有七分祖茔地,两间小房子。高象九自幼体恤家庭生活的艰难,年仅9岁就在自己家门口摆小摊,卖花生、烟卷等补贴家用。随着年龄增长,他看到“同年”的伙伴去上学,哭着也要去。父亲高康甫深知,孩子不识字难以成才。1916年,高康甫节衣缩食,终将13岁的高象九送入私塾读书,后转入潍县城里丁氏第一小学学习。上学期间,高象九一面读书,一面帮助父母亲干活。为不耽误上学,他一早起床,到集市去趸货,天亮前返回。父母勤俭持家,攒钱与好友合开了一家小铺,高象九在学校和小铺之间忙碌,直到小学毕业。这段童年的经历,父母的艰辛,在他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七十多岁时仍念念不忘、难以释怀,写下一首《自述》诗:
祖居在潍县,我家住西关。我父是铜匠,祖父当店员。我母大柳树,贫农受苦寒。我兄有两个,自幼不勤俭。姐姐脾气暴,去世因疯癫。我母四十四,生我家渐难。二嫂娶过门,与母不和睦。父母带着我,移居“大柳树”。父与侯书田,开一杂货铺。一居三年整,方回家来住。二哥开磨房,不久荒了铺;他去当了兵,债户挤满屋。欠钱三百吊,衙门把父拘;典卖还不够,亲友始凑足。家剩屋一间,二嫂三口住;父母我三人,搬到磨坊宿。粪臭蚊虫咬,无墙更难住;门房炕太小,挖墙半身屈。家中度日难,九岁摆小摊;清早南门趸,日出已回还。买米现下锅,但等卖下钱。家中常吵闹,整日受熬煎。包起小夹袄,想逃出家园。为母发现了,对其说详端。给人去放羊,不想在家园。母怜我幼小,泪流哭满面。“同年”上学去,待去家困难。趴在炕沿哭,母泣说无钱。我父常叹息,未有几个钱。买面一牲口,藉此可混饭。自己打“火烧”,炉子妻子看。钓鱼用个蛆,无本也枉然。一字也不识,长大怎么办?那年十三岁,正是丙辰年。父母下决心,送我把书念。小摊改小铺,父母把门看。趸货南门回,上学天不晚。路上遇同学,羞愧红满面。今日忆童年,令人实感叹!
两次入京求学追求进步思想
1922年,19岁的高象九依靠姐姐家资助,考入济南正谊中学。一个好学上进、一心摆脱贫困的有志青年的梦想从这里开始了。入校后,恰逢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等共产党人经常到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学生开展活动。高象九身处浓厚的革命氛围中,受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深感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昏庸,向往和平、追求民主的思想,深深鼓舞着高象九。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进步活动,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终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毕业后,由同乡康仰之介绍,高象九到济南津浦路工务段从事文字抄写工作。宽松的工作时间,有利的工作环境,“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使高象九萌生了继续学习的想法。他报考了济南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白天上学,晚上为单位抄写材料,在半工半读中学习了两年。
1928年,北伐军攻占济南,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五三”惨案。时局动荡,山东大学遂之停课。对知识的渴求,使高象九不愿意放弃学业,他到单位托病请了长假,在亲戚朋友资助下,转入北京中国大学教育哲学系继续学习。从在山东大学学习时,他开始接触并阅读进步书籍;进入中国大学后,每天除在班上听课,其余时间大多泡在图书馆,看了大量反映新思潮的书籍和杂志。通过自己的调研和思考,他先后在《农村月刊》《哲学月刊》上发表《中国农村破产及农民逃荒问题》《苏俄教育之特色》等文章。
由于失去工作,在北京生活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学业难以为继。一年后,高象九又回到济南,时任山东省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简称第一乡师)校长、正谊中学董事长鞠思敏推荐,来到第一乡师担任国文教员。他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研修大学课程。1931年,高象九又回到北京中国大学参加补考,终获大学毕业。
杂志发表文章介绍苏俄教育
高象九在中国大学学习时,就中国现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农村农民、教育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高象九对苏俄十月革命后的国民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在《苏俄教育之特色》一文中,从“教育宗旨的人道化、教育与工作联合、教育的社会化、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重”四个方面,对苏俄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认为苏俄千方百计用教育,培植青年。谈到教育设施,更是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苏俄在教育上的投入:“绝不吝惜费用,想着怎样设施,就怎样的不管旁的用项,就拿经费来设施。就好比从前的帝王出巡一样,不顾设备的是否奢侈不奢侈,过分不过分,只要设备的壮观就行。”
高象九在文章中谈到苏俄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人为劳动社会之一员”,“教育的理想真谛不在培植出一两个伟大的杰出人才,而在要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使人人成为社会的有益的一员”。高象九还从教育与工作联合、教育的社会化、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重等几方面,分析了苏俄教育的特点,在谈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提到“即使理论学得娴熟的人,一用到实事上,便瞠目无处着手。”苏俄的教育则是一元的,合体的,把学和做、知者和行者看成一件事。对于教育的社会化,高象九观察到,苏俄教育是为全人民而设的,学生多是从农工家庭而来。苏俄在注重教育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问题上,突出了教育特点,对于成人教育,意在为现在所用,竭力授以新的技术。对儿童教育,则训练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培养成新社会分子。
高象九《苏俄教育之特色》一文,总结的苏俄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等,就今天看来,仍是不过时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