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如何形成?听两个“全国五好家庭”传授家教密码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8-16 16:20:14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动之一。记者日前采访我市今年获评“全国五好家庭”称号的两个家庭,听他们讲述家庭教育、家风传承故事,感受家庭对孩子的引领作用。
王方家庭
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
带孩子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8月12日,记者联系到王方时,她正在潍城区茂华紫苑公馆小区居家隔离。8月3日至7日,48岁的王方带着18岁的儿子张峻豪奔赴西藏,参加了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幸福长大——福利院孩子积极心理支持公益计划”夏令营。在绘画心理团体辅导中,她带着孩子们探索内心,儿子则担任“助教”,协助她完成这次爱心之旅。
王方是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团讲师、潍坊市妇联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宣讲团讲师、潍坊市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执行站长。深谙家庭幸福之道的她在经营好自家的同时,还把幸福密码传递给更多家庭,让家庭幸福之道“星火燎原”。她经常深入山区、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免费培训偏远地区教师技能、为灾后地区青少年做心理疏导等。
外出宣讲常要加班加点,家人都很理解她。不仅如此,一家人还组建爱心艺术团,到养老院、福利院义演,参加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等。7月22日,全家参加了“喜迎二十大书香飘万家”优秀家庭领读活动,推荐了《朱子治家格言》。
“全国五好家庭”的称号对王方而言,是激励、是鞭策,更是一种责任。“父母不要把过多实现不了的愿望或期待强加给孩子,孩子应该在一种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王方说,在她眼里,儿童友好型家庭中,父母要学会尊重、理解、接纳孩子,营造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我们要做一个榜样,影响更多家庭,打造儿童友好型家庭”。
张瑞霞家庭
三代四口人房子不大
但家中有一股精气神
张瑞霞家住高新区置城世贸中心,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三代四口人,看起来有些“局促”。墙上挂着“孝行传家远,善行济世长”的家风家训十分醒目。
张瑞霞的婆婆瘫痪在床,只能吃流食,饮食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她每天早上5时就开始做饭,等儿子上学后,她再喂婆婆、抓紧打扫卫生,然后急匆匆赶着上班。傍晚下班后,她一回家便给婆婆翻身、喂饭……从早到晚,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即使这样,每周末,张瑞霞一家三口还是会准时参加公益活动。每次出门前,她会先给婆婆喂好饭,换上干净的尿不湿。
43岁的张瑞霞老家菏泽,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大学毕业后来到潍坊。2007年选择跟家庭贫困,有两位重度残疾父母的丈夫结婚。婚后经过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他们在安丘老家盖起新房,买了新车。2013年,两人来到潍坊城区,2015年住进楼房。“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家都生活在社会关爱里,所以我想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2014年,张瑞霞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带队开展公益讲堂、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敬老孝亲、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城市宣传等公益活动。
受张瑞霞的影响,家人也开始做公益。在每次的公益活动中,儿子宁宁(化名)会帮着统计参加活动人数,分类捐赠物品,丈夫则负责后勤保障,保证车辆安全,规划行车路线。张瑞霞一家的无私付出也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几年来,有300余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长期帮扶困难家庭100余户,特困学生18名,孤寡老人45人,爱心捐款35万余元。
“我们愿做一粒种子,发芽、生长,把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辐射到更多人。”在张瑞霞看来,儿童友好型家庭除了“硬件”友好外,家中要有一股精气神,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遇难事善解决,无惧任何风雨。让孩子感受到亲情,陪伴、引导、沟通,是张瑞霞的家庭教育密码。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