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这片古民居保护性修缮,谁的“童年”回来了?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7-06 16:09:04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7月5日,潍城区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居民郭全德和张思华与记者一起走进了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的松园子街民居。这两位居民自小居住在此,对这片古民居非常熟悉。得知童年记忆里的这片古民居今年开始进行修缮,他们俩都非常高兴,期盼着修缮后的这片古民居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思华(左)和郭全德(右)在潍城区松园子街查看民居旧貌。

  故地重游,起诸多童年记忆

  7月5日,今年63岁的郭全德和张思华与记者一起走进了松园子街民居。眼前的这片古民居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院墙上还挂着显眼的防汛提示牌,提醒墙下危险。

  近几年来,由于降水较多、未加修缮等原因,这片古民居的危险系数不断增加,已无人居住。为了安全起见,有关部门将街道两头都用围挡封堵了起来。郭全德也已经有三年多时间没再进来过了。他在这里长大,古民居里有不少他儿时的记忆。此次故地重游,郭全德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小时候的场景,他指着一片院子说:“这里是松园子街的5号院,原来是粮站。”

  小时候,粮站是郭全德经常去的地方。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粮站的格局和现在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房屋的一砖一瓦和内部的设施布置都非常古朴。

  “这片建筑很有质感,一砖一瓦都是精雕细琢,看着就舒服。”郭全德说,当时这片区域到处都是类似的古民居,后来经过不断拆除,只剩下了这一片,每当他追寻童年记忆时,就想到这里转转。

张思华(右)和郭全德(左)抚摸松园子街民居斑驳的墙壁。

  名人辈出,曾是潍县繁华地段

  今年65岁的张思华,内心同样对松园子街民居充满了眷恋。张思华说,他小时候居住在松园子街最东头的南巷子街,那时松园子街、南巷子街,还有旁边的郭宅街、棋盘街、预备仓街等,全都是底蕴深厚的老街,有着成片的古民居,居住在此的除了普通百姓,还有不少潍县籍的官员、本埠名士、商界精英等。

  松园子街民居是目前市区在原址上保存较好的一片最大的原生态古旧街巷,不过,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部分古民居已经被改造,现存的这片民居规模相较原来已经小了很多。

潍城区松园子街民居德老街门承载了历史的沧桑。

  据张思华介绍,现在留存的这片古民居里,也曾经居住过很多知名人士,有郭兰村、郭雨若(恩霖)、张俊卿、陈启之、张百川、黄星源等。据他家里老人讲,清代曾历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要职的刘鸿翱,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张思华说,刘鸿翱的家在郭宅街上,但他家里的“后花园”却位于松园子街路北,名叫“绿野斋”,刘鸿翱曾著有《绿野斋文集》等以“绿野斋”命名的著作,让这里文名大盛。

  张思华说,在他看来,这片区域之所以名人辈出,主要还是因为曾经的繁华。“可以说,自古以来,这片区域就曾是潍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名人名士辈出也就不奇怪了。”

张思华抚摸老房子的房梁。

  冬暖夏凉,期盼老屋修旧如旧

  走进这片古民居中,一股清凉气息扑面而来。院子里种植着的紫藤、榆树、葡萄、竹子,还有地上的地砖、青石无不散发着古朴气息。张思华说,老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跟住楼房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张思华(右)和郭全德(左)。

  不过,张思华也坦言,这片古民居毕竟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没有天然气、自来水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很不便利。而且,每逢夏季,雨水就容易往院子里灌,危险系数比较高。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渐渐搬离这里,没有了时不时地修修补补,古民居更显“老弱”。“幸亏古时候的建筑材料比较结实,才能让这片古民居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坏,坚持到了现在。”

潍城区松园子街民居修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郭德全说,松园子街民居藏着我们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得知这里要进行全方位修缮时,他的内心非常激动、高兴。同时,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妥善进行保护性修缮,留住老街坊们的童年记忆和发生在这里的潍坊历史记忆。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 张驰/图
实习生:于姝雯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