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梅翁忆评】黄光男:梅翁诗画自高格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15 15:45:29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在各个艺术阶段的创作,以及他九十多年的艺术人生,构成了颇具研究价值的艺术个案。为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进一步发掘用好于希宁艺术资源,擦亮潍坊名人“名片”,我们精选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希宁先生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释读,对于全面、准确且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
梅翁诗画自高格
黄光男
于希宁先生是一位兼具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1913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潍县,世代以翰墨著称,于先生不喜喧嚣,热爱艺术,即使在寂寞的环境中生活、作画也甘之如饴。他的人生阅历丰富,曾于北京、日本、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个展,拥有多项艺文头衔。“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于先生一生奉之不懈的座右铭;也就是在作品中赋予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寄予着国魂、人魂与画魂。他爱梅成痴,曾为超山一株宋梅被砍伐而悲伤不已,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他的梅花作品深具创意、意境深远、视点多变,综合吸收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他曾表示,画梅一开始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是表示一种孤傲清高、不入流俗的情感;后来经常出外写生,对梅的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加上与同侪间培养了相互切磋观摩的良好风气,彼此互相探讨,在这种互动的学习模式中,与多次深入梅林与之相处,对梅的感受渐行深入,而能突破旧规,将其自然物象人格化,藉作品来表现人的情感与精神气质。
在诗的创作方面,于先生曾说,“我的诗常常是绘画内容的补充,它可以为‘画龙点睛’开光,也可以开创作之思路。在这方面我从寻益到受益,从立意到创意,丰富心灵,迁想妙得,从突破前贤思路到突破自己思路,诗对我恩惠特多”。他认为诗与画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画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就必须提高诗文等方面的修养,互相渗透与融合。“诗画梅缘”于希宁近作展①首次将于希宁先生作品呈现于台湾民众眼前,展出了花卉作品约六十件,作品中表现出于先生除了研究传统的东西之外,也注重对生活的体悟,体现着时代精神与人格追求。
【注释】①2004年,91岁的于希宁一心要去祖国的宝岛台湾,促进海峡两岸美术交流发展,为增进中国文化的认同做一点事。因年事太高,学校出于安全和健康的考虑,没有批准,后来请两位中年学者带上于希宁的作品前往台湾办展。
黄光男: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学者、艺术教育家、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台湾艺术大学校长
供稿: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