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昌邑:写好“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的 后半篇文章

来源:昌邑团市委   发布时间:2022-04-20 11:08:58

  为持续推进“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写好“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的后半篇文章,做好、做实、做新“希望小屋”志愿服务工作,昌邑团市委紧紧围绕“2+1+N”帮扶模式,让希望小屋儿童关爱工作落地生根。昌邑团市委搭建起2名专业志愿者(昌邑义工)+村级团组织负责人+青鸟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乡村好青年四大网格志愿者体系构架,依托昌邑市智慧公益云平台建立起线上打卡签到签退制度体系,开创小红花奖励机制,推动希望小屋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关爱陪伴。编制《昌邑市“希望小屋”服务手册》,结合“牵手关爱”“益家小菜园”“乐在畦中·青少年合作社”“我的假期红起来”等工作。推广“希望微妈妈”“希望微爸爸”志愿服务做法,根据“希望小屋”孩子实际情况(性别、特殊家庭等)配备专属“希望微妈妈”“希望微爸爸”,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服务。探索“6+x”(心理疏导、物质帮扶、人文关爱、学业辅导、习惯养成、日常陪伴+特别的爱)志愿服务模式,组织结对志愿者开展跟踪关爱,对生活习惯的养成、日常的暖心陪伴和人文的关爱等方面开展服务,帮助孩子培养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暖心的关爱陪伴,让爱心志愿者和受助儿童建立起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让孩子从内心得到温暖,促进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新”的转变。

  融合“青鸟计划”,实现双赢互动。组织“青鸟计划”在校青年大学生与我市希望小屋100名儿童1V1结成帮扶对子,对他们线下线上进行学业辅导、谈心谈话、心理疏导、游览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小屋·青鸟相伴志愿服务每周常态化开展2-3次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游览校园等活动,建立起线上双向微信联系服务群,按时打卡,保留服务照片。他们彼此书信往来、校园参观、纪念物品寄送、分享故事、作业检查等实现良性互动,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希望小屋”,是青年与少年的交谈,一次次温暖的拥抱、一次次用心的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带孩子们游览孩子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孩子们“未来”与“理想”的交相辉映,时刻激励着“希望小屋”孩子从小努力学习,奔赴自己的青春大学。既培养了“青鸟计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助力了“希望小屋”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双赢互动!

  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全面发展。成立乡村好青年护航希望小屋儿童志愿服务小梯队,乡村好青年结合自身职业特点先后为孩子上搭搭乐乐机器人公益培训课,走进昌邑市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带他们体验3D创客、无人机、VR体验、机器人、创意搭建、造纸工艺、篆刻工艺、飞机模拟驾驶等40多个实践课程,开展烘焙搞点制作、红色研学、争当小小讲解员、“乐在畦中·青少年合作社开展蔬菜种植、采摘等各种丰富特色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拓展孩子天赋兴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组建专属队伍,定期走访慰问。孩子口中的“大哥哥”“大姐姐”,联系我市村级团组织负责人作为100名希望小屋儿童的就近就便专属“大哥哥”“大姐姐”,根据孩子的“小小微心愿”进行“菜单式”服务,定期去各自镇街区的义工服务站领取物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体育用品+防疫物资等)去孩子家中进行1-2次走访探望,为与孩子一起打扫卫生、学习鼓励、为孩子写下“希望卡”等志愿活动。

  通讯员 衣兰宁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