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革命者耿梅村 忠诚坦荡为民克己奉公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3-07 14:49:32
《耿梅村同志纪念集》
庄维石悼诗手迹,书中图为耿梅村在医院。
于一川悼文手迹
遵照耿梅村生前遗嘱,他的后事一切从简,他的亲友、同事、朋友,按捺不住悲痛,纷纷以悼文、悼诗形式,寄托哀思,歌颂他一生忠于党和人民,勤恳奉公的精神。后人们从《耿梅村同志纪念集》里,读懂了这位老人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耕耘。
遵遗嘱丧礼从简出册子以示纪念
1987年11月10日11时30分,83岁高龄的耿梅村,走完了他的人生路。11月12日,《大众日报》为老人家的去世发了讣告。他的朋友、同事、学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到济南,怀着沉痛的心情为他送行,并建议举行一个像样的丧礼,可是被耿梅村的家人谢绝了,因为耿梅村早在1984年就写好了遗嘱:他去世后不要举行任何仪式,不要给组织添一点麻烦。虽然大家都不忍心让老人家静静地、孤单单地离去,但还是尊重了他个人的意愿,用最简单的方式送他上路。他的生前好友和学生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哀思。被誉为“山东教育界一代宗师”的著名学者庄维石先生现场提笔写下了悼词《赞梅村》。
人们看到庄老先生的悼词,自然又想起了耿梅村当年为其据理力争的场景:1958年,耿梅村担任山师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庄维石是中文系讲师,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院校个别领导以自己的偏见,要将庄维石定为“右派”。当时耿梅村对给庄维石所列“罪状”并不清楚,但在他眼里,庄维石老师是一位博学渊通,学术造诣极深的学者,而其教学更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无法相信这么优秀的一位讲师会是什么“右派”,于是经过反复多次调查取证,用证据证明庄维石是一位拥护共产党的正派老师,多次在党委会上据理力争,为庄维石辨白。最后他的意见虽没被采纳,且不久又被调离岗位到图书馆任馆长,但他仗义执言、主持正义的作风被广大师生传颂。
庄维石老先生的题词,启发了前来吊唁的亲友、同事、学生。大家纷纷表示,尊重老人家生前愿望,丧事从简,不搞大型纪念活动,但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各自表达哀思。众人最后一致建议出一本纪念集,为耿梅村的平生作一个传略,也发表一些悼文。
诗文赞歌悼念精神感召后人
《耿梅村同志纪念集》于1988年冬完成印刷与亲友学生见面。当时山东大学的蒋维崧教授在病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该纪念集共收录悼文、悼诗近60篇,与耿梅村共事过的生前好友,除庄维石又献《梅村兄千古》的悼诗外,还有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宫达非,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监委监察处处长等职的于一川分别撰写悼文。
宫达非在《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文中有这样几句:“在同耿梅村同志共事的年月里,从没有听到他对工作中的困难叫一声苦,也没向领导要求过什么……他总是很乐观、很有信心而又沉着地想方设法完成新接受的任务。在战争年代里,不顾生死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胜利之后,于平凡岗位上忠诚坦荡地工作,将任何权势、任何名利都置之度外,数十年如一日,称得上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称得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于一川是耿梅村1928年在家乡与于画舫一同发展的党员,他在《怀念梅村》一文中写道:“我与梅村相交近60年,情同手足。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见义勇为,对同志和朋友以诚相见,热情帮助别人;对自己要求很严,不为名利,克勤克俭。”
他的同事、乡亲、学生和受他教育过的晚辈也各用文字表达怀念。小庄子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悼文中写道:“梅村同志与世长辞了,他不为名、不为利,忠于党的事业,为我们家乡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自《耿梅村同志纪念集》发行至今30多个冬来春往,后人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从书中读懂了老人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耕耘,字里行间永远展现着老人家坚实的脚印和永不消失的身影。
耿梅村的母校牟家院小学早已今非昔比。开阔洁净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鸟语花香伴着琅琅读书声。一进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潍北共产党组织创始人牟鸿礼生平简介;走进教学楼,介绍中共潍北第一个三人支部艰苦建党的多幅版面映入眼帘;走进图书室,整洁的一排排书架正面,设立了“耿梅村专区”,当年耿老捐赠的图书整齐摆放着。美好生活在先辈的拼搏奋斗中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本期图片由牟林冰、牟兰贞提供(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