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昌邑传统蜡烛制作手艺人孟庆玲:传承百年的烛火情
来源:潍坊融媒 发布时间:2022-01-27 10:46:5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自古以来,潍坊就有除夕夜挂家堂、点对蜡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蜡烛逐渐被机器量产蜡烛替代,但昌邑市都昌街道孟家洼村69岁的孟庆玲还保留着传统手工蜡烛的制作技艺。他制作的传统手工苇子灯芯蜡烛畅销昌邑和坊子等地,受到当地人的欢迎。1月25日,记者来到孟庆玲家进行探访。
制蜡技艺历经世代传承
到如今已是第十代
1月25日下午2时,孟庆玲和老伴郝秀琴正在煤炉前有条不紊地化蜡,这是制作蜡烛的第一道工序。只见他将固体白蜡放入锅里,融化的白蜡散发出一股清香。孟庆玲家做蜡烛的技艺经世代传承,到他已是第十代。
孟家洼村有着悠久的制蜡史,孟庆玲家的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从事手工制蜡的人已寥寥无几。以前的蜡主要用牛油、羊油配合其它物质做成,后来有了石蜡,孟庆玲家便开始用石蜡制作蜡烛。现在,他做的红对蜡主要用于重大仪式,尤其是春节期间。
临近春节,是老两口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两人制作了200余公斤、800余对蜡烛。孟庆玲每天上午赶集售卖,下午继续赶制。“大蜡烛15元/对,小点的10元/对。入冬以后,靠卖传统手工蜡烛毛收入能达到一万多元。”看着一支支制作成型的大红蜡烛,孟庆玲高兴地说。
孟庆玲制作手工蜡烛。
经过十多道工序
点燃后火苗大且跳
孟庆玲打小就跟着父亲学手艺,如今已经做了40多年蜡烛。传统手工制作蜡烛要经过选苇子杆、挂钩子、加棉花芯、化蜡、挂蜡、冷却、割头、塑形、称重、写字、包装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
孟庆玲介绍,制作蜡烛,首先要去河道选取野生苇子,选择大小粗细适中的制作成蜡烛芯。进入制蜡过程,先要将固体白蜡放入锅里融化,随后把苇子蜡烛芯倒挂在转轮上,一个转轮挂32支左右。白蜡全部融化后,将液态蜡倒入特制的长筒罐中,把苇子灯芯头部朝下插入长筒罐浸泡一到两秒,取出后挂到转轮上降温冷却。接着再挂下一根蜡,待转轮旋转一周时,第一根蜡烛的挂蜡基本冷却完毕。如此循环往复,挂蜡40-50次,历经一个小时左右,蜡烛基本成型。最后,将蜡烛割头、塑形、称重,浇上两遍红蜡,包上一层红皮,再写上各种喜庆的对联,经过红纸包装,各种红对蜡就做成了。
孟庆玲(左)和老伴制作蜡烛。
孟庆玲说,红对蜡一般来说上头粗下头细,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制作好的红对蜡也有大有小,直径在3到5厘米左右,“虽然大小不同,但因为苇子芯的粗细不同,使用的时间长短是差不多的。”
孟庆玲制作的蜡烛,因为苇子杆柔软、内部有气泡,点燃后火苗大且跳,可以燃七八个小时,成为当地人买蜡烛的首选。入冬以来,孟庆玲经常到孟家洼邻村、昌邑宏大市场赶集售卖,最远卖到坊子区,吸引了不少新老顾客。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万勇/文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