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市探索多元供给路径倾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新高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9 09:23:12

  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潍坊市不断探索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的路径方法,在服务体系升级、特色平台打造、法治宣传实效等方面整合创新,构建立体多维服务网络,精心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新高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畅行公共法律服务“高速路”。今年以来,热线解答涉法事务数量同比增长64%。

  一、注重普治并举,打造特色“法治品牌”。注重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拓展普法责任主体覆盖面,打造品牌化法治服务模式和法治宣传亮点,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成效显著提升。

  一是组建“企业法律管家”。深化法律服务代理机制,成立法律服务团207个,全市2100余名律师成为市重点企业的“法律管家”,坚持“免费体检、有偿服务”宗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风险防范化解、权益保障等服务,搭建了律所服务企业平台。截至目前,包靠企业1.3万余家,提供法律服务6100余件次。

  二是拓展“三维普法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法治镇(街道)创建、法治进景区、“法治校长”等实践探索,做法被中央依法治国办刊发推广。在全省率先推动普法责任向行业领域下沉,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拓展为“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三个维度,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涵盖67个部门行业,涉及50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实现了普法责任制全覆盖。

  三是创新“特色法治文化”。探索“党建+法治文化+基层治理”模式,将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法治风筝、法治年画、法治书法、法治剪纸、法治戏曲、法治小说等“六大特色”法治文化成果,让群众与法律服务“面对面”接触、“零距离”受益,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整体法治素养,做法被中央依法治国办刊发推广。与法治日报社联合开展“法治新时代—‘书·法’民法典”公益普法活动,30余幅优秀作品被“法治日报”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

  二、整合法治资源,探索推行“无讼超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资源,打造特色平台,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与化解非诉纠纷的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企业和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县级层面集约服务。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无讼超市”,设计了专用标识,拟定了通俗易懂的对联:“有纠纷,不打官司也能办;无障碍,来到这里就能行”,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司法鉴定等13项职能,集接待、指引、咨询、分流、受理、办理等18项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与非诉讼纠纷的一站服务、一站办理。今年以来,通过调解、行政复议等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6300起,提供法律咨询4300余人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达6530余万元。

  二是镇街层面融合服务。以镇(街道)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为主体,推进“两所”合作办公,联合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集中入驻镇(街道)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度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法律顾问,及时解决辖区群众法律诉求。截至目前,镇(街道)层面已设置“无讼超市”51家。

  三是村居层面网格服务。创新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在村居、社区设置化解纠纷服务专属大网格和小网格,将网格长、网格员吸纳为兼职人民调解员,联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今年以来,为村(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1.8万余次。

  三、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三大平台”。围绕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推动热线、网络、实体三大平台有效融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热线平台集中并联。围绕实现法律诉求事项“一号受理”、“一号通办”目标,将公共法律服务“12348”热线归并到全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设置法律服务专席3个,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293名专业律师轮流坐班。今年以来,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8万余次。

  二是网络平台线上提速。深化“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潍律通”办公云平台和“律师来了”信息化平台,入驻律师1564名,建立公证机构与不动产登记机构信息查询共享通道,全面运用“公证云”、“法援在线”系统,实现基层群众请律师、办公证、求法援等法律服务“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今年以来,共办理公证事项3.1万余件,对当事人申请办理救济金、低保、给付赡养费、抚养费、遗产总额5000元以下的小额继承公证、中心城区不动产继承公证等实行“免费办理”。

  三是实体平台延伸触角。畅通便民利企渠道,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4个,其中省级示范中心7处,建立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3个,为3350余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1091名,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法律援助“诚信通”工作机制,实行“容缺受理”,今年以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600余件,为万余名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800余万元。

责任编辑: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