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脚在群山之间丈量出一条步班邮路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9-27 10:23:26
16年,
每周步行邮路102公里,
摩托车邮路129公里,
累计投递行程近19万公里,
投递报刊90余万份、邮件6万多件——
今年45岁的孙吉刚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青州市杨集邮政支局的一名邮递员,他在没有道路的悬崖峭壁之上,用脚趟出了一条只有双脚宽的步班邮路。这条邮路长34公里,是目前我市唯一一条步班邮路。孙吉刚每周要翻山越岭走三遍,只为将报刊、邮件准时送到每位村民的手里。他身上背的,不只是绿色的邮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怕只有一个包裹、一封信件,他也要坚持送下去。步班邮路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线,穿起了山里孤僻的村庄和山外熙攘的城市。
全局只有两个人,邮包用了多年磨得发白
从青州城区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开车45分钟就来到青州市庙子镇杨集社区,这是距离青州最偏远的社区,远远望去高山巍峨,很难想象这里还“藏着”31个自然村,2000多口人散落其中。
孙吉刚整理报刊。
早上7时许,在家吃过早饭,邮递员孙吉刚骑上摩托车赶往杨集邮政支局,下了一夜的雨,原本就不繁华的小山村显得格外寂静。孙吉刚的开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将小山村从雨中唤醒。
杨集支局是青州市邮政分公司最小的支局,全局只有两个人,内勤负责包裹收寄等业务,孙吉刚负责邮件、报刊的投递。孙吉刚服务这里的南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两个投递段,南段邮路全程43公里,尚可骑摩托车投递。而西段邮路全程34公里,服务13个自然村,只能步行,是一条步班邮路。每周一三五步班邮路投递,每周二四六南段邮路投送。
在邮件处理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张杨集支局邮路图,看似密密麻麻的村庄,相邻很近。其实这些村子彼此间并不相连,而且没有大路相通,需要翻过一座座山群,才能到达。“从地图上看单家峪和杨集庵离得很近,实际上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顶,没有大路连接,只能步行走小山路,至少要走一个小时。”孙吉刚说。
孙吉刚将整理好的报刊、邮件,装到一个墨绿色的肩挎式邮包里,这个邮包跟随孙吉刚多年,已经磨得颜色发白,有些破旧。同时一起装进去的还有两个白面火烧、一包榨菜和水杯。“按规定早上8点上班,但送完邮件回来就太晚了,我平时六点就来,今天下雨来得稍微晚些。”孙吉刚说,出去一趟就是六七个小时,肯定赶不回来吃午饭,每次出门前他都会装点干粮,饿了就坐在山边吃两口。
整理好一切后,孙吉刚该出门投递了,可是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的意思。“这个下法,没法上山,山上本来就是很窄的山路,再加上杂草丛生,下了雨山路湿滑,很危险,只能等等再出发了。”孙吉刚说。
常年走山路,对崎岖难行的山路早已轻车熟路
孙吉刚骑着摩托车出发。
上午10时许,降雨暂时停歇。为了不耽误村民们收发报刊、邮件,孙吉刚骑着摩托车出门了。自杨集支局西行,道路越来越窄,原本的硬化道路早已消失不见,眼前只有碎石子铺成的土路,沿路的村庄也越来越少。道路也变成了羊肠小道的山路,坡度越来越大。孙吉刚骑着摩托车扭成一个个“S”形,加大油门往山上驶去。虽然山路难行,但孙吉刚走起来却是轻车熟路,哪里有急转弯要减速,哪里经常会车,他了如指掌。
20分钟后,孙吉刚到达了单家峪村,这是他到达山中的第一个村。他熟悉地推开了村委的大门,大声喊:“彭大爷,给您送报纸来啦!”78岁的彭福叶听到喊声后,连忙从屋里走出来接报纸。“小孙,今天下雨你也来了,报纸又不着急,不下雨了再来送也行。”
孙吉刚将报刊送到单家峪村村委。
彭福叶是单家峪村的村民,一直独居在山上,家里的老房子破旧不堪,前两年山里的降雨比较频繁,为了他的安全,村委将他从山里接了出来,一直住在村委,顺便帮着看门,收信件、报刊等。“小孙,在这吃了午饭再上山吧,我刚蒸的大馒头。”孙吉刚经常来投递,和村民们都很熟悉,赶上饭点,村民会留他在家里吃顿热乎饭。“大爷,今天顾不上吃饭了,下雨耽搁了时间,我得赶紧上山了,你有什么东西要带的吗?我后天给你带过来。孙吉刚说。
单家峪村不仅仅是孙吉刚到达山中的第一个村,还是他停放摩托车的“驿站”。“再往上走全是石头路,不能骑摩托了,只能步行。”孙吉刚将摩托车停放在一个树荫下,上了把锁,把报刊、邮件装进随身背的邮包里,开始走进深山。
一趟步班邮路七八个小时,午饭只能垫补两口
离开单家峪村,孙吉刚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海拔800多米山顶的杨集庵村。中午11时许,记者跟随孙吉刚体验大山里的步班邮路。
孙吉刚步行赶往山顶的村子送报刊。
说是邮路,其实就是在满是野草荆棘的山间,有一条被孙吉刚踩出的小路,仅容一人通行。越往上走,山路越陡,每迈一步都得跨上二三十厘米高的石头,地理条件相当恶劣。步行十多分钟后,记者转身向后望去,满眼是绵延不绝的群山,且多峭壁险峻之处,让人看得心里打怵。孙吉刚在前面带路,脚步矫健轻盈,时不时停下脚步等待记者。而记者刚走半个小时,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这里的路算是好走的,一般在这里要加快行程。”孙吉刚说,一趟下来如果一切顺利也需要七八个小时,稍微耽搁一会,他就没法在天黑前赶回了。步班邮路沿途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西天门、索命崖、阎王鼻子......这些山峰的名字听着就让人害怕。平日里,村里人即使是到离青州城百余里的杨集,也要走五公里多山路,没有要紧的事,村民一般不下山。而这条邮路上,他已经走了16个年头。
在杨集庵送完邮件后,孙吉刚赶往秋家峪。他需要先爬一段400多米的陡峭山坡,再走过海拔800多米的“索命崖”。这一段路,是步班邮路最险的一段。“索命崖”宽不足0.3米,长约30米,路的一侧立壁万仞,另一侧则深不见底。“要是赶上下雪,到处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悬崖,一脚踩不好,就粉身碎骨了。”孙吉刚说,山上寒风刺骨,而且越往山顶风越大,有些积雪被吹到山路上,深的地方要没过膝盖,经常是身上冒着汗,鼻子耳朵却冻的发紫,等回到支局时两条裤腿早已冻成了冰块。虽然“索命崖”冬季最难走,但令孙吉刚最头疼的季节却是夏季。夏季山上雨水大,行路难不说,邮包中的报纸和信件也怕雨淋。有时来场急雨,山上无处躲避,全身都被淋透了。
孙吉刚在山上吃午饭。
中午1时许,孙吉刚的投递任务还没完成,此时早已饥肠辘辘。他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准备吃午饭。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面火烧、榨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今天时间有些赶,我赶紧垫补两口赶路,不能耽误赶路。”孙吉刚说。
16年投递报刊90余万份,被授予“劳模”称号
16年来,不管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还是自己感冒发烧,孙吉刚都从未间断过投递服务。有一年腊月二十八,山上下了大雪,积雪没过脚踝。杨集支局收到了一张1000元的汇款单。“那是儿女们给老人邮寄的过年费,也是老人的期盼,不能过了年再送。”孙吉刚二话没说,拿着汇款单和1000元钱,爬过大山送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感激涕零。“这些年,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就是乡亲们收到邮件时的快乐,我是他们连接大山外的‘信使’不管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不能忘了自己的使命。”孙吉刚说。
孙吉刚的邮包里除了报刊、信件外,有时还会多放上几包盐、醋、酱油等生活日用品。目前,居住在山里的多是些老年人,他们从村里到镇上一趟非常不方便。孙吉刚去送报刊时,他们就会拜托他从山下带点生活日用品,有什么东西需要带到山下,他也会义不容辞。“这16年来,我和山里的每个人都很熟,他们就像是我的亲人,为亲人们做事是应该的,只要他们需要我,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孙吉刚说。
孙吉刚的真诚服务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无论走到哪个村,只要是老人们看到孙吉刚,就会招呼他到家里坐坐,喝口热水,吃口热饭再走。“有时我‘悄悄’去,‘偷偷’走,尽量别麻烦老人家们。”孙吉刚说,山上有几户老人,年龄偏大,自己打不了水,隔三差五,他就会到老人家中,帮他们挑上一大缸水,算着日子老人喝完了,再去挑水,平日里尽量少打扰他们。
孙吉刚步行赶往山顶的村子送报刊。
据统计,16年来,孙吉刚每周步行邮路102公里,摩托车邮路129公里,累计投递行程近19万公里,投递报刊90余万份、邮件6万多件,没有延误一件邮件。2020年12月29日,在全国邮政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孙吉刚被授予“全国邮政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全省邮政行业仅4人获此荣誉。
如今,山里的村民越来越少,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步班邮路很有可能消失,但孙吉刚愿意坚守到最后。“我身上背的,不只是绿色的邮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怕只有一个包裹,一封信件,我也要坚持送下去。”孙吉刚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 文/图
徐杨 视频拍摄/后期
责任编辑:李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