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种火龙果起步发展家庭农场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8-20 09:43:11

  王其森在大棚里采摘火龙果。

  王其森的妻子李秀丽在采摘奇异果。

  今年52岁的王其森是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北社区上埠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四年前去日照旅游时发现当地人种植火龙果,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回家开始研究种植火龙果。之后,又成立家庭农场,种植草莓和奇异果。每当到了采摘期,更是吸引了周边城市以及北京、江苏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采摘。8月17日,记者了解到,王其森的腰包鼓了后,还不忘带动村民致富。

  见日照有人种火龙果

  查资料掌握种植技术

  走进位于上埠村的安丘市润丰园家庭农场,在一个温室大棚内,只见翠绿的火龙果枝上饱满硕大的果实长势喜人,碗口大小的火龙果让人垂涎三尺,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搬运,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正值火龙果采摘旺季,每天忙个不停。”55岁的李秀丽忙得不亦乐乎。

  李秀丽和丈夫王其森都是土生土长的安丘人,之前以种地为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亩地年纯收入不足1000元。早些年,王其森还组了一个建筑队,外出揽活,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建筑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王其森便琢磨着再干点什么维持生计。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其森一家到日照旅游,发现那里有不少村民种植火龙果,立刻吸引了他的兴趣。在当地进行了详细了解后,王其森回到家又开始上网查阅资料,掌握火龙果的种植技术。

  “火龙果作为一种热带水果,在南方市场比较多见,价格也相对低一些。不过,运到北方市场后,加上各种成本,价格上涨不少。如果能种出火龙果,不仅销量好,价格也会很高。”王其森想在老家种出红彤彤的火龙果。

  栽种两千多棵火龙果

  销往城区精品水果店

  要将南方水果种在北方的大棚里,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017年10月,王其森从日照买回火龙果小苗,栽种在建起的温室大棚里,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管理。苗子长得很快,半年后就开花结果,果实慢慢长大成熟。“从栽种小苗到最后成熟采摘,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王其森说。

  刚开始结果时,王其森担心在本地种植的火龙果口感不如南方货好,没想到口感还不错。“南方降雨多,影响了火龙果的口感,而北方大棚里,光照充足,水分适宜,对火龙果的甜度和口感很有利。”王其森说,大棚内的温度不能低于20℃,这样可以延长火龙果的采摘期,从6月份一直采摘到12月份。

  王其森目前只种植了一个火龙果大棚,占地2亩,栽种了2000多棵火龙果,年产量6000多斤,按照收购价每斤12元,仅一个火龙果大棚的年收入就高达7万元,去掉成本、人工费、管理费等费用,纯收入也能达到5万元。

  “第一年种植火龙果,年收入就是原来种地的50倍,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王其森说,他种植的火龙果主要销往潍坊城区的精品水果店,因为交通便捷、品质不错,深受水果商的青睐。

  种植草莓和奇异果

  采摘期对游客开放

  尝到甜头的王其森在农业种植上加大投入,从村民手中承包了大量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在种好火龙果的同时,开始种植草莓和奇异果。

  “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栽种草莓了,草莓的结果期从每年12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王其森目前种植了8个草莓大棚,占地10亩,每亩地年产8000斤,按收购价每斤10元算,年收入80万元,去掉成本、人工费、管理费等,年纯收入40万元。

  走进王其森的奇异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硕果累累长势喜人。“露天奇异果占地10亩,虽然是第一年种植,但有火龙果和草莓的销售经验,不愁卖。”王其森对今年奇异果的收成充满了信心,预计年产量能达到50000斤,按每斤10元算,毛收入50万元。

  除了销售外,王其森的家庭农场还对外开放,每当到了采摘期,更是吸引了周边城市以及北京、江苏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采摘,旺季一天能接待游客1000人次。“我们的水果色泽好、品质佳,全部都是有机产品,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游客可放心食用。”王其森说。

  近几年,新安街道不断拓展水果采摘、乡村旅游等业务,也给种植户们带来了商机,通过一年四季不间断采摘,为农业和农村增加收入,不断赋予乡村振兴新的内涵。

  安排村民来农场打工

  一个月收入三千多元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其森还不忘带动村民致富,优先安排3名本村村民长年在农场打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52岁的村民邢秀燕家里以种地为生,农闲时外出打零工养家糊口。“有时好几天找不到一个活,没活就在家闲着,特别到了冬天,几乎没事干。”邢秀燕说,她的儿子正在读高中,以后还要上大学,花费越来越高,她很渴望有份稳定的收入。

  去年,邢秀燕来到王其森的农场打工,一天收入120元,一年四季不断,几乎天天有活。“我的工资是月结,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比原来强多了。”她说,农场的活很轻松,无非就是栽种、管理、采摘,对她来说都很简单。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份工作,她很满足。(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通讯员 马翀)

责任编辑: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