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新时代文明实践丨社区“小”治理 文明“大”提升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8-02 14:22:01

  在奎文门社区南大街小区,处处都有居民自治的影子,无论大事小事,居民们小马扎上一坐,一个个好点子就“生”出来了。通过群策群议,以“小”整治,推进了“大”文明,居民们不出小区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文明实践服务。

  “小马扎”汇集民智办实事

  南大街小区是个老旧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小区内共有16栋居民楼,596户,住户以老年人和流动人口为主。为了改变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给小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议事、康养场所,小区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把原闲置的车棚位置改造成了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大方便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工作方式也大大改变,由原来的让居民走进来,变成队员走下去,队员和居民们聚在一起,楼前楼后找个地儿一坐,集思广益,解决了小区不少大事。

  每天,队员们都会走进小区,对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和处理。发现卫生、秩序、纠纷类的小问题,马上督促解决;对污水管道更换、消防安全提升、广场改建的大问题,由居民坐下来,共同商量解决意见;针对消防安全问题,在小区门口设立了微型消防站,在每个单元门口配备了消火器,在小区内新建了6处电动车安全驿站;制定小广场提升方案……

  马扎议事不定时间,不定地点,居民共同参与办理过程,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队伍”展现志愿新内涵

  通过整合辖区内企业、居民资源,实践站组建了十支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内容涵盖医疗、维修、理发、助学等,队员们既是政策的宣传员,也是文明的倡导员。

  志愿服务队队员许桂华来自一个低保家庭,丈夫残疾,了解到住在对门的老夫妻儿子常年不在家,丈夫瘫痪。许桂华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邻居的责任,照顾丈夫的同时,也照应着对门老夫妻的一日三餐。直到其中一位老人去世,另一位老人住进康养医院。

  退役士兵杨永震和父亲听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安全志愿者,立即报了名。每天,父子俩都定时在社区巡逻,发现邻居们有什么诉求,他们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可以和父亲一起为小区出点力,我们感到很荣幸。”杨永震笑着说。

  “小喇叭”传播文明聚民心

  结合小区内老年人多,对智能手机使用少的实际情况,经过居民代表的讨论,小区里安装了小广播,“人老啦,微信、网络不会用,这小喇叭一广播,啥都听明白了,真是太方便了!”76岁的陈女士说。

  每天一首歌成为了小广播的固定节目,建党100周年之际,小广播又增加了宣传类内容,每天播放党史介绍,还根据居民们的喜好,开设了时政新闻读报时间,健康养老知识等内容。

  如今,老人们在院内围成一团,一边晒着太阳听广播,一边拉家常成了小区内一道新的风景。

  “小广场”宣传文化新风尚

  茶余饭后哪里去?小广场上遛一遛。为了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广场成为了宣传风尚的新阵地。

  经过前期对居民意见的征集,小广场的建设按照大家的要求设立了连心亭、议事角、棋牌角、运动角……

  在这里,居民们可以聚在一起说说小区里的事,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小广场的提升改造不仅有利于引导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大大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小茶社”化解邻里小纠纷

  谈天说地融邻里,一杯清茶化纠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有一处神奇的“小茶社”,可以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茶社内,由雷锋党支部成员组建起了“和事佬”队伍,无论小区居民遇到什么矛盾、争执,他们都会把当事人先拉到小茶社喝茶聊天,等在大家心情平复了,再来帮助解决问题。

  小区2号楼两位老人因家务纠纷产生了矛盾,和事佬成员便将两位老人带到茶坊,聊天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位老人气消了,也体谅到了对方的不容易,在社区食堂吃完饭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小食堂”解决民生大问题

  小区内独居老人多,吃饭便成了问题。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设立了一处社区食堂,辖区内年满70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可以享受6折优惠。

  为了实现食堂的造血功能,社区不收运营方的房租,由运营方把资金补贴到社区独居老人身上。如此,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让独居老人们有了“伴”。“大家一起坐在食堂里吃吃饭,聊聊天,比自己在家吃饭有意思多了,好像找到了小时候聚在大院里一起吃饭的感觉。”独居老人李女士笑着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韩佳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