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适老产品 老人用着不方便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7-21 09:23: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人口数量也正在逐年增加,庞大的老年消费人群,成就了中国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市场上的适老产品种类繁多,可真正适用的又有多少?能弄湿被褥的集尿器、蹬不动的康复仪……不少老人买来的产品中看不中用,平添烦恼的样子货只好扔到了墙角。业内人士表示,养老辅具专业性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考虑照护理念,弄出来的产品就会跟养老需求背离。

  很多产品不实用被闲置

  在北京玉泉路附近的一家老年用品商店,上千平方米的展厅里,从护理床、轮椅、康复器材,到呼吸机、拐杖、尿垫、尿壶,千余个品种琳琅满目,可来这里采购的人却不多。

  “你这儿有带电机,能上台阶的轮椅吗?”张星夫妇俩边看边问。

  “目前没有,您商量好需要的功能、尺寸,我们再跟厂家联系订制。”销售人员解释。

  “不过这有移位器,和轮椅的功能类似。”销售人员从一堆轮椅中,推出一台可以从中间打开分成两半的座椅说,价格也不贵,才千元上下。

  张星夫妇先后坐上移位器,“前面没有挡板,老人坐着太容易滑出去,不安全;座椅有点硬,老人坐时间长了,会磨伤皮肤……”张星的父亲腿脚不好,老人提过好几次想要一台能爬楼的电动轮椅,可他们夫妇俩逛遍了北京市内大大小小的专用商店,也没找到合适的产品。“本来,还想给老人买点别的东西,可真没有合适的。怕买回去用不了,又浪费了。”夫妇俩最终没有购买。

  现在不少适老产品的营销,都是生产和销售者对于产品的自我认知。大颗粒就是防滑,纯中药就是养生,高科技就是先进,老年人购买商品后,产品本身的实际效果往往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有所差距。

  “我不用!我不用!”看着儿子又要给自己戴集尿器,贾澜的父亲非常抗拒。

  贾澜的父亲因为脑梗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他从网上给老人订了一款新型的集尿器,看说明书时,觉得特别好。老人不会产生不适感,也不会弄湿被褥。可才用第一次,老人就烦了,嫌太闷了,不舒服。在使用了几次后,贾澜还是将集尿器放到了门后。

  “我家住二层,老人下楼锻炼不方便,但屋里地方又小,在屋里练习走路,更不现实。”张芳介绍,母亲因为脑出血导致左腿没劲儿,站都站不稳,需要辅助康复。在带老人去医院做了几次康复治疗后,她买了一台康复仪,本想着老人再不用出门治疗和锻炼了。

  可老人使用几次,总是抱怨康复仪“往后出溜,不好用”,用了四五次后,康复仪就被闲置了。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康复仪的设计理念只适用于残疾人康复。“设计者忽略了高龄和体力衰退的因素。所以,相对老人而言,设计出的产品不尽如人意。”

  除了康复仪器,一些老年智能产品也空有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地设计成了忽略老人感受的样子货……它们即使进入了家庭,也终被扔到了墙角。

  适用才能进入市场

  “给予老人一款适用的产品,需要研究的地方太多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是医生的王栋,6年前踏入适老用品产业,从事爬楼机的研发。他表示,老年产品不能完全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适老产品追求的不是功能多样,而是辅助的效果。不求最贵,只要适合,这才是最好的。真正研发出一款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困难很多:前期投入大,研发试验周期长;老年人个体差异性大,要求复杂多样……所以,一些企业在追求收益时,就忽略了这些问题,造成了市场与家庭,或者说产品与使用者的脱节。这是市场存在的困境,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老人的康养用品品类有四万之多,但国内的品类只有两三千。”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鄂俊宇介绍,其中很多品类不全,产品的精细化不够,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年用品并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像一些科技类的智能手环、康复仪器,还有一些辅助器具,很多设计者和发明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发明根本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和尊严。

  鄂俊宇认为,养老辅具专业性要求很高,背后依托的是一套完整的照护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如果没有考虑照护理念,弄出来的产品就会跟养老需求背离。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不少适老用品的国标正在陆续出台。随着养老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大型制造企业进入适老产业领域,现有的状况会有所改观。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李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