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宵衣旰食振兴齐鲁经济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6-21 17:40:57

  新中国成立后,高启云在山东从事经济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善于钻研,敢于决断,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分管组织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党在新时期的组织路线,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访问苏联学习经验推动济南工业建设

  1949年,高启云被选派参加中央组织工作访苏代表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派出的第一个去苏联学习参观的代表团,接待和活动由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亲自安排,期间还在红场观礼台参加了“五一”庆典,见到了斯大林。高启云深感这次学习访问责任重大,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国家要建设,经济要发展,人民的生活要改善,党亟须培养造就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因此得趁此机会尽最大努力把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学到手。他白天听介绍,参观工厂、农庄,晚上利用休息时间讨论、整理笔记,思考问题。后来他在工作中将一些在苏联期间学到的先进做法,因地制宜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苏联回国后,高启云因病住到泰山脚下的普照寺疗养。泰山地委书记张敬焘前去看他,总见他手不释卷,认真学习或伏案研习书法,交谈中他回忆在苏联时的所见所闻,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1952年2月,高启云任济南市委委员兼工业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大批干部进城后,普遍缺乏管理现代化工业的知识和经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高启云深知这个道理,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他牢牢抓了两条:一是加强学习,二是实际调研。他孜孜不倦地攻读理论,刻苦学习党的各项指示,吃透上级精神,带头并组织干部学习工业管理知识,钻研业务。同时,他坚持调查研究,亲自抽调干部组成两个工作组深入到济南机床二厂和成大纱厂蹲点,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点入手,指导面上的工作。他坚决贯彻中央城市工作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依靠工人阶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尽快把济南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从进行企业的民主改革,继而生产改革、技术革新,从发动群众进行反封建把头制度,到组织工人、科室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查定,建立班组核算,进行技术革新、开展生产节约劳动竞赛等。他对私营经济也非常重视,强调认真执行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经常深入私营企业召开工人座谈会,找企业主谈话,进行调查研究。由于高启云工作抓得紧,指导具体,济南市的工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年1月,高启云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分管工业。当年,中央分配给济南市制造3000辆武器车的军事加工任务。高启云深入到承担此制造的机床一厂、四厂和农具厂,参加各厂总支、支部会,向干部、工人进行动员,讲明承制军事加工任务的重要意义,帮助各厂克服各种困难,不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而且超额完成255辆。1954年2月,他在机床二厂蹲点,直到年三十上午才回机关。发现有关部门对春节后的工作尚未部署,再召开会议已来不及,便亲自写出书面意见,连同机床二厂春节后工作安排的报告一并作为市委文件打印,于除夕夜发至各基层单位。

  因地制宜调整经济思想解放勇于创新

  1957年至1966年,高启云先后担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省工业生产委员会主任、省计划委员会和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副省长等职。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如何贯彻好这一方针,高启云提出:“要依据山东的实际,统筹规划,区别对待,保住重点,以利发展。”他为省委制定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具体实施中,本着能并则并,能转则转,能缓则缓,实在没有办法再关停的原则,保证了全省工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在这次调整期间,中央决定压缩城市人口,其中山东要压缩120万,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高启云与省政府的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在抓调整工作的同时,夜以继日地召开紧急会议,分部门分行业造册登记,在一个月内,完成了规划和动员工作。当时,他主持省经委的工作,一方面安排经常性生产,一方面抓城市人口的压缩和安置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最后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央颁发了《试办小型工业示范县的决定》,当时山东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绝大多数县属于空白。高启云认为从发展经济的比例顺序讲农、轻、重,但从战略上讲,没有工业,农业就得不到充分发展。要发展工业就需从零开始,从群众性的小型工业做起。高启云不仅亲自帮助试点县研究规划,制定措施,而且发现经验,积极推广。

  “文革”结束后,省委分工高启云兼任省科委主任。尽管他长期搞经济工作,对科技并不是很熟悉,但他不折不扣地一抓到底。从健全机构到制定规划和搞基建,他都抓得很紧,很快使全省科技事业初具规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再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整,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时,高启云分管省委工业交通工作,他对这次调整作了认真分析,认为这次调整的重点是解决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调整行业、企业、产品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他废寝忘食,终日操劳,及时解决调整中的问题,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1979年7月,高启云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思想解放,勇于创新,与时俱进。1982年1月14日《大众日报》发表了他与姜春云合写的文章《正确看待实行经济责任制这一伟大变革》。这篇文章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这一变革的看法,明确指出:要害是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经济责任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做好经济责任制的总结完善稳定工作,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要跟上伟大变革的步伐。文章指出:“对这场变革的巨大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及其理论意义,我们务必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估计。一定要采取满腔热情的、客观冷静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积极而又稳妥地把这场关系我国经济命运的伟大变革进行到底。”1月29日,《人民日报》以《集中力量完善稳定经济责任制》为标题摘要刊登此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