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潍坊人援建在北川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 发布时间:2021-06-18 14:37:00
2009年5月12日晚,潍坊学院的师生在烛火下缅怀5·12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当晚该校数千名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在校园内点燃烛火、放飞孔明灯,遥寄哀思,并祝愿灾区人民不畏艰难、重建家园,共创美好明天。曹亮华 俞珂/摄
2008年12月27日下午4时10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冒着严寒来到了潍坊市援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中学,这是他到达四川后视察的第一个对口援建项目。总书记视察后很满意,很放心。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了山东省潍坊市援建的甘溪板房小学后,很高兴,对潍坊的援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潍坊市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8100多万元,位列山东省第一;灾后安置潍坊率先在全省搭建起第一套板房,第一批交付使用……
2008年5月15日,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的居民、辖区企业、工商业户为汶川地震灾区人民捐款。王立军/摄
援建工作中,潍坊市对口支援桂溪乡和贯岭乡灾后重建首批12个援建项目工程正如火如荼加紧建设……
在桂溪乡和贯岭乡的山水间,潍坊援建人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川潍人民心连心、援建援助情谊深”的赞歌……“感谢潍坊人民!”的肺腑之声,承载了潍坊人民援建和援助的大爱深情。
2008年5月22日上午,潍坊市首支抗震救灾先遣队从昌乐县出发,前往北川桂溪乡展开过渡安置板房施工。
昌乐县的突击队来了,高密市的突击队来了,临朐县的突击队来了,奎文区的突击队来了,寒亭区的突击队来了……瓦工组来了,安装组来了,水电组来了,焊工组来了,木工组来了,后勤组来了……
2008年5月21日,我市派出的第三支医疗卫生救援队——卫生防疫队伍正在绵竹市开展工作。王象斌/摄
测量、放线、绘制平面图,为工程尽快开工赢取时间……他们不顾高温潮湿、蚊叮虫咬,顶风冒雨,昼夜作战。
2008年5月26日,潍坊援建的第一套活动板房在桂溪乡搭建完成,这是山东省援建队伍完成的第一套板房。时任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高兴地说:“昌乐县援建的板房是山东省建设最早、速度最快、质量最优的工程,堪称标兵工程,全省援建单位要组织现场参观、学习。”
随着震后第一个寒冬的逼近,桂溪乡和贯岭乡在基本建房资金问题得以解决后,党委、政府又遇到一个新难题——农民需要经济、实惠的自建房,但全乡老百姓中懂建筑技术的人寥寥无几。由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组织编印的一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贯岭乡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指南》很快发到建房户手中。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中的选址、设计、施工、加固等关键问题,都在书中加以详细说明,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两乡的群众很容易就能对号入座、付诸实践。可谓一册在手,建房不愁。
当然,单凭这本小册子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潍坊市援川前方指挥部组织技术骨干,分片分村为建房群众举办培训班,几乎每家建房户都接受了培训。“原先村民们对建筑基本上一窍不通,现在经过培训,青壮劳力几乎个个成了建筑通。”桂溪乡沙窝村党支部书记庄剑告诉记者。
2008年7月13日,潍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桂溪乡、贯岭乡检查指导援建工作,要求把桂溪乡、贯岭乡作为潍坊市的第1号乡镇来建设,把大力援建与全方位的无私援助紧密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农民致富和经济长远发展作打算,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目标。潍坊援建者精神为之大振,干劲为之大增。
2008年5月22日,来自地震灾区绵阳县的二年级小学生刘冰清正在我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与老师交流。王立军 朱丽清/摄
在物资支持的同时,潍坊市智力援助行动迅速启动。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积极协调潍坊市中小学名校与桂溪、贯岭的学校结对子。协调潍坊市教育局抽调优秀教师与北川对接,以授公开课、集中培训、结对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提高桂溪、贯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与此同时,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还多次邀请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负责人,前往桂溪、贯岭考察,寻找企业与灾区群众“双赢”的投资项目。
随着援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潍坊市还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送技能、送岗位、送载体,助推灾区群众尽快走上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