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安丘模式”打破绿色壁垒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 发布时间:2021-06-15 12:40:00
提要
安丘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久已名声在外。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淡水鱼养殖之乡”,一时间安丘特色之乡的美名传遍全国。
面对国外市场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和准入标准,自2007年6月份开始,安丘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国际化,实现由“经验农业”到“标准农业”的转变,掀起了一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革命”。
关键词:区域化建设
这个概念由安丘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实施,全称叫“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本区域内化学投入品的综合管理,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最终实现与国际市场标准相一致、符合出口质量安全要求的行政区域。
安丘市投资220余万元设立安全质量检测监控平台,对市内重点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加工企业、检测机构、农资商店等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 记者 甄士光 尚平
★
农业大市 逼上梁山
★
安丘是一个有着95万人口、130万亩耕地的传统农业大市,食品农产品加工出口特色明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该市的黄烟、花生等优质农副产品就远销日本、美国等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该市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催生了一大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该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有7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48家企业被认定为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在“农”字号企业的强势推动下,该市不断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食品农产品的出口创汇优势。目前,该市已有120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18种蔬菜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生产的大葱、生姜、芦笋、山药、牛蒡、肉鸡等农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淡水鱼养殖之乡”,安丘大姜和安丘柘山花生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丘还是全国园艺产品(蔬菜)出口示范区、山东省放心菜基地市,有日本、韩国的“菜篮子”之称。
随着农产品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区域,相继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严格的生产加工标准、严格的药残和毒残检测手段等,不断设置绿色壁垒,掌握进口主动权。
仅从日本市场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仅控制5类药品、30多个标准,2000年发展到控制299种药品、6000种标准,到2006年5月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之后,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
面对频频亮起的绿色壁垒红灯,安丘农民日益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与土地分户经营、粗放式种养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杂乱、使用不规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也导致出口市场起伏不定,让农民吃尽了苦头。
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把安丘农业逼到了十字路口。安丘人思虑再三,决定立足创汇农业基础良好的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条件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体制机制,率先引入“区域化”生产模式,一个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进行区域化综合治理的思路呼之欲出。
★
区域化管理趟出新路
★
从“经验农业”到“标准农业”,对农民传统种养习惯是一个巨大冲击。标准化该从哪里下手?安丘市实施职能部门联动和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紧紧抓住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条主线,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动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建设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从根本上确保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
兴安街道七里沟村的任宗民根据《圆葱标准化栽培操作指南》,对自己的1亩出口圆葱进行管理。圆葱何时下种、何时浇水、何时施肥、何时采收等都有管理时间表,一目了然,农民照章办事就能种出合格蔬菜。正是这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让农业生产有章可循。目前,安丘市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
在安丘市农药兽药配送中心,经理李传民翻开了农药销售台账,进货时间、生产厂家、销货去向、买药用途等项目记录都一清二楚,保证了每个环节的可追溯性。安丘市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由公安、质检、农业等部门联合行动,对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行为进行严打整治。同时依托供销社和农村社区中心的农资供应设施,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供应企业实行备案和市场准入,建立封闭式直供管理体系。目前,已建成县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127家。
另外,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健全的检验检测体系、周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区域化管理的新模式,全方位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安丘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赢得了各界的充分肯定。2007年10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临安丘视察,对该市组织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去年4月21日,省政府在安丘市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管理现场会议,把该市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要求在全省推广。
今年4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专程到安丘考察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去年中央党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研究”课题调研组该市的区域化管理进行实地调查和系统总结,今年4月2日以《构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成功探索》为题形成了课题报告。4月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同志认真研究。
安丘市外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食品车间工人严格按照标准炸制出口澳大利亚的春卷。目前,安丘拥有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 记者 曹亮华 通讯员 李福存
★
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
“以前搞基地建设,必须在基地和周边农田之间设置5米宽的隔离带,避免农作物的相互污染。现在农民的质量意识强了,种地用药讲究了,不用再担心周边作物对基地的污染了,这些用来设置隔离带的物品只能旁置了。”在安丘外贸食品公司的金冢子甘蓝种植基地,负责人冀风高指着路边堆放的水泥柱告诉记者。
在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过程中,安丘市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改变了过去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战的传统管理方式,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该市还以企业为依托,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2个。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企业为社员提供“五统一”服务,实行合同化生产、保护价收购,采取承包式或农场式管理,有效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整合和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向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管理化、规模化要效益。该市出台土地流转意见,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镇级设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统一办理土地流转的咨询、权利认证和收益结算等事项。据统计,每建一个300亩规模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节约率达7.8%,每年减少管理成本10万元。去年以来,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为进一步膨胀基地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实施区域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了大批外向型新农民,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该市标准化种植基地已发展到32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462个,辐射带动农户12.7万户。该市从事农产品加工运销的劳动力达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口。
通过规范、减少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安丘市被确定为山东省“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县”和首批供港蔬菜备案基地,荣膺“全国蔬菜出口示范区”称号。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作者:李中伟 李福存
责任编辑:李倩 聂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