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记忆】从地方战略到国策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6-09 12:27:0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诞生背景

  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在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诞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1992至1993年间,并不是偶然的。

  从潍坊的情况看,当时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三是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

  根据上述情况,潍坊市认真总结了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依靠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寒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高密市实行区域种养等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出国考察学习了日本农协、法国农业联合体、美国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等管理现代化农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总结、对比、借鉴,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要克服和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摆脱农业困境,就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尽快形成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体系。

  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反复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于1992年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1993年初正式做出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从地方战略到国策

  潍坊市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9月9日,在寒亭区高里镇西官亭社区的春谷地里,成方连片的春谷大丰收。从8月底开始,黑土香春谷购销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300多位农民对2000多亩春谷进行收割,加工好的小香米中秋节就可上市。

  黑土香春谷合作社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生产经营体系。目前,社员已经发展到521人,标准化生产基地2600亩,辐射带动春谷生产面积近3000亩。 记者李艳红

  潍坊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做法,成为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注。199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并就潍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连续发表三篇述评,使潍坊农业产业化推向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既为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思路进入中央决策奠定了舆论基础,也为农业产业化在全国的推行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从此,农业产业化正式成为国策,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多次前来潍坊,对我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所有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农业、财政、金融、经贸、外经贸、供销等系统的有关领导也都先后多次参观考察过潍坊。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的外宾也都慕名来过潍坊。仅2001年一年潍坊就接待国内外考察团(组)3000多个。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