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记忆】东工地 西工地 潍坊炼钢主阵地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5-29 15:46:00

  今年80岁的高荆茂是潍坊大炼钢铁运动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曾任钢厂厂长。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昌潍地区隶属下的潍坊市大炼钢铁的部分情况。

  高荆茂老人回忆起当年大炼钢铁的情况十分感慨

  高荆茂是乳山人,1948年来到潍坊,在万通柴油机厂工作到1951年。他介绍,潍坊大炼钢铁运动从1958年5月份开始到1962年结束。高荆茂便是当时的建华机械厂厂长,该厂主要生产机械农机配件产品。

  高荆茂说,炼钢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全国很多地方用土法炼制钢铁都不成功,潍坊当时算是搞得比较像样的一个。

  1958年,当时的潍坊(指小潍坊市,不是现有行政区域)市委、市政府选择在市区东部的虞河两岸(称东工地)和市区西部的东风街西首(称西工地)两地发展钢铁生产,将建设炼铁小高炉的任务分解到市属各骨干企业,由各企业主要负责人带领得力人员在这两地施工建设。当时国家正规高炉的容积为100立方米以上。潍坊市小高炉的兴建分前后两期,1958年是一期工程,1959年又搞了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主要是修建稍大一点的小高炉,有28立方米的和55立方米的。

  为了领导大炼钢铁运动,市里于1958年9月初成立了钢铁生产指挥部,市委第一书记任总指挥。不久又成立了冶金局(设在现潍坊第十中学的位置),市委组织部长臧坤任局党委书记,副市长王振兴任局长,市工业局长刘冠英任副局长,全民参与大炼钢铁。

  各小高炉初投产后,大概是1958年10月份,市里正式宣布在东工地成立潍坊第一钢铁厂、第二钢铁厂、第三钢铁厂,在西工地成立潍坊第四钢铁厂。所有参与钢铁生产的人员和小高炉(不包括昌潍专区劳动改造管教队的人员和小高炉)都编入这4个钢铁厂,与原企业脱钩。潍坊第一钢铁厂以潍坊柴油机厂有关人员和所建的两支13立方米高炉为基础建立,厂址即现在的拖拉机厂;潍坊第二钢铁厂以潍坊和平铸造厂、潍坊铸锅厂、潍坊汽运公司有关人员和所建的10支3立方米小高炉为基础建立,厂址即现在的亚星集团的位置;潍坊第三钢铁厂以潍坊华丰机器厂、潍坊建华机器厂、永利机器厂、昌潍建筑公司有关人员和所建的14支3立方米小高炉为基础建立,厂址在第二钢铁厂的西面,一路之隔,即现在亚星集团西面的华丰机器厂和拖拉机配件厂的位置;第四钢铁厂以市手工业系统的几个集体性质的铁工厂有关人员和所建的十几支小高炉为基础建立,位置在西工地。

  高荆茂就在当时的三厂担任厂长。那时,钢铁生产劳动强度很大,干部职工非常辛苦,特别是初期,没白没黑地苦战。高荆茂作为厂领导,经常开会:一是市委分管书记、冶金局领导开厂长的会,汇报产量,布置任务,研究解决问题;二是厂党委开车间书记、车间主任、工段长的会,安排工作,经常开会到下半夜二三点钟,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这个状况持续了两三年,一直是这个干法,没有休假,没有星期天、节假日,过年过节也不停产,干部都靠在厂里,工人是三班倒。

  潍坊炼钢主要材料来源是峡山高戈庄和青州巨崖产的铁矿石。在全国来说,潍坊炼钢是比较正规的,用的都是高炉。大炼钢期间,高荆茂曾到济南开会,向全国同行介绍大炼钢的经验。高荆茂最初担任第三钢铁厂厂长,第二、三钢铁厂合并以后称第二钢铁厂,高荆茂继续担任第二钢铁厂厂长。

  从1958年到1961年小钢铁退出舞台,三十出头的高荆茂从东工地钢铁厂厂长转为西工地厂长,用55立方米的大高炉炼钢。1962年春节炼钢停产,但高荆茂在钢铁厂一直工作到1964年大炼钢结束。钢铁厂发展到最盛时,正式的钢铁厂有6个(不包括生建钢铁厂),约有20000左右炼钢人员。当时浮夸风很厉害,一天炼10吨就不错了,上报的却是20吨,炼出来的钢铁大部分都运到上海去了。

  1972年,高荆茂又去青州指挥炼过一段时间钢铁,1974年回到潍坊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业办公室工作,主管工业和交通。

  高荆茂说,百姓能炼出铁来不容易。炼钢铁说起来简单,但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铁矿难以破碎,也不好炼,鼓风机、水泵、变压器等全部是自己筹备,以前没有炼过钢铁的高荆茂,看到矿石第一次炼出铁水来很是激动。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改进炼钢技术,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炼钢方法。最先研究出的土法炼钢炉用不了几次就坏了,后来高荆茂与工人们开始自己烧制耐火砖,改变了这一情况。

  高老深有感慨地说,当时的人没有讲待遇的,困难时期虽然条件很艰苦,可大家都一心一意炼钢,这种精神状态是很宝贵的。

潍报全媒体记者:侯江宏 周玫 周晓晴/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