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记忆】那一场扫盲的全民运动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5-27 15:37: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亿多人,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9.08%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4%以下。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就曾强调:“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这种延续性的策略,使我国在60年里始终如一地把扫盲作为保障人权、确保公民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提高民族素质、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历史任务。那么当年那场扫盲运动中的潍坊是什么样的呢?

  扫盲标准:

  区分对象 分别对待

  扫盲工作首先遇到的理论问题是:究竟怎样的标准才算脱盲?1953年12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向各专署、各省辖市文教科局、扫盲办公室转发华东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暂行办法”的函,其中指出“扫除文盲标准,应根据干部、工人、农民等不同对象与不同要求,分别规定。识字方面大体上可分为2000、1500、1000常用字三种。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常用字,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500常用字,阅读写作方面,可分别参照工人、农民标准。以上标准,各省、市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伸缩。”又规定“考试内容:可分为识字、阅读、写作三项。识字要达到课本生字的60%以上;阅读要能流利阅读所用课本的最后一册,并了解其大意;写作方面:干部、工人要能写二三百字应用短文,农民要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使用其他教材及学习方式者,只要达到规定标准,亦得参加考试,考试及格准予毕业。”

  扫盲办法:

  学以致用 服务生产

  在扫盲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坚持扫盲工作配合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高潮。当时,农村扫盲强调对农民识字课本的编写,比较流行的是“识字记工课本”,从农民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记账格式。由于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仅用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可以使农民初步掌握记账、记工的本领。

  1958年1月6日,中共昌潍专署党组关于当前扫盲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中说:从干部到群众,在思想上正确地解决了扫盲与生产的关系,克服了孤立搞生产和孤立搞扫盲的倾向。胶县、博山等九个县及时编写了以水、肥、土为主要内容的识字补充材料。

  在工矿企业,同样要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学习。当时的潍坊第三钢铁厂五工段在全省工矿企业职工教育会议上报告的典型材料中说:“为了帮助文盲学习好,结合生产进行教育,在炉前炉后,宿舍、食堂等地的建筑物和常用物体上标上名称,将操作规程、生产基本知识等编成快板、顺口溜贴在现场”“下班后,宿舍中、树荫下,三五成群,到处有人学文化。”

  师资力量:

  组建队伍 以民教民

  “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解决了扫盲运动的师资问题。作为一场群众运动,单靠正式的教师和正常作息时间的教学难以满足在短时间内全部扫除文盲的艰巨任务。组建一支扫盲教师队伍是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1956年8月印发的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关于加强领导农民扫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这样表述:“在扫盲过程中,各地普遍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组织和训练了一定数量的民师。”这批民师包括通过扫盲已经识了字的农民、大批投入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农村小学教师。1958年1月昌潍专区的统计情况是“全区发动43108名民师参加了教学工作。”

  为调动广大民师的工作积极性,中共山东省委文化教育部1956年8月9日发文强调,在加强对民师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合理解决民师报酬。“对于优秀民师,应通报表扬其事迹及教学经验。民师因公误工问题,有些合作社是这样解决的:按照一般情况,每个民师可教学员二十人左右,每个学员每年拿出两个劳动日作为民师报酬,民师和学员都很满意。此外,对于民师的家庭生活困难,亦应注意适当解决。”1957年又强调“依据以劳力换智力的精神,误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继续大力解决民师换工补工问题。”

  学习形式:

  因人因地制宜

  在扫盲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的指导性意见非常明确:“灵活地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使民校学生能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坚持常年学习。”

  图片

   1958年益都县永固农业社扫盲庆功大会 郑学俊供图

  《潍坊市志》记载,当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扫盲。有夜班、午班、包教包学组、识字牌、看物识字、送字上门等。”1958年1月6日,中共昌潍专署在报告中更具体地说:“全区除有516656人参加班级学习外,还组织了202671人参加了包教包学小组,43141人参加了工地学习。”

  成果可喜:

  基本扫除文盲

  让我们看看1958年8月31日中共昌潍地方委员会、山东省昌潍专员公署写给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的报捷书:“经过百日奋战和七、八月份的大突击,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几年所要完成的任务;自7月21日至8月21日,全区十六个县(市)除胶南外,都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先后向地委、专署和省委、省人委报捷。此时,全区平均非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1.08%,达到了基本无盲专区的标准,地委、专署于8月23日已向省委、省人委报捷。

  《潍坊市志》上的记载:自建国至1979年,潍坊每年平均有2万人脱盲。1979年全区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口的4.9%,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基本上扫除文盲的标准。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潍报全媒体记者:郭存之 张协军/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