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转战豫苏 勇挑重担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5-24 14:25:36


向明摄于1941年


向明(中)与季方(左)、秦钟民的合影

  向明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期间,帮助豫东特委说服和动员豫东西华县地方武装的领导人胡晓初等人,将部队拉过黄泛区以东,接受新四军六支队领导。向明担任苏北区党委委员期间,深入危区淮安,发动各方面力量打击敌人,逐步缩小沦陷区,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开创了积极有利的局面。

  说服豫东地方武装东进根据地接受领导

  1938年10月,日军进占广州、武汉。我方西华抗日根据地及西华抗日部队处于国民党重兵包围之中,形势相当危急。

  1939年3月,向明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8月,调任豫东特委中原局及豫鄂边区党代表。当月,向明来到西华召集豫东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分析当前形势,并叮嘱各县随时做好斗争准备。同时,帮助豫东特委说服和动员豫东西华县地方武装的领导人胡晓初、屈申庭、侯秀山等人,拒绝国民党第一战区调部队到舞阳整训的命令,将部队拉过黄泛区以东,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接受新四军六支队领导。

  11月,向明在周口主持召开中共豫东特委重要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研究部署部队东进问题。会后,在向明等带领下,部队从周口出发,经过9天日夜急行军,强渡颍河、黄泛区,粉碎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行程700余里,胜利达到豫皖苏边区,与司令员彭雪峰部队会师。不久,即编为新四军游击第六支队第二总队,胡晓初任总队长,向明任政委,辖2个团,约2500人左右。此后,这支部队长期战斗在豫皖苏区。

  1940年6月,向明任中共豫皖苏区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长。次年1月任苏中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苏中是连接苏南、苏北、淮南、淮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侵华日军、伪军重兵麇集于苏中主要城镇,对我军进行残酷“扫荡”“清剿”“清乡”,妄图歼灭新四军主力,彻底摧毁苏中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则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寻衅摩擦,企图驱逐消灭共产党和新四军。当时向明只有三十多岁,面对如此异常艰苦的斗争,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带领苏中四军分区军民与敌人展开无数次殊死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残酷“扫荡”“清剿”“清乡”,为巩固和扩大苏中根据地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正如陈丕显在《苏中抗日斗争》一书序言中所说“向明为苏中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桥决战后,1941年3月正式成立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区司令部,季方任司令员,向明任政委,梅嘉生任参谋长,陈同生任政治部主任。

  深入危区盐阜淮安改变对敌斗争局面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局决定将苏北盐阜区党委和淮海区党委合并,成立苏北区党委,由黄克诚任书记,向明任党委委员。苏北区党委成立后,盐阜、淮海两区均改为地委。

  1943年3月,盐阜区刚刚取得了反日伪军大“扫荡”的胜利,军民斗争情绪高涨,但由于日伪“扫荡”刚结束,我根据地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经历了这次严峻的斗争,有些地方的组织受到了一些损失,干群思想也比较混乱。敌伪大部队虽然撤离了我根据地,但在一些县城及交通要道,又安了新据点,经常有小股敌人从这里出来骚扰。在这种情况下,向明和地委领导们,除了部署各县委抓紧恢复整顿工作,进行思想教育,调整和健全各级组织外,向明自己还重点抓对敌斗争工作,特别重视淮安县的对敌斗争。

  淮安是盐阜区的西部边区,处于淮安、淮阴、涟水三个敌伪占领县城的三角地带,斗争条件特别艰苦,但与淮北、淮南、淮海三个地区相邻,是苏北根据地、华中局同山东根据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个县的西部有一条废黄河和盐河之间夹滩地带,过去这是一大股土匪武装盘踞的地带,其南部涧河以南的大片地方,是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反共顽固派韩德勤重兵盘踞地区。淮安县抗日根据地的形势特别复杂,斗争十分尖锐,战事极为频繁。向明去淮安之前,向在淮安工作三年的区委书记了解淮安的自然情况、敌我态势,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工作。

  向明到淮安后,由县委书记陪同深入该县的钦工区、马厂区、季桥区,除了向许多区乡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向坚持在斗争第一线的乡村干部和民兵、联防队员等了解情况,总结对敌斗争经验,与他们一道研究开展对敌斗争的策略、方法;提出发动群众、团结各方面力量,积极进攻主动打击敌人。同时要求寻找各种关系,利用矛盾,开展敌伪军工作,配合我方的对敌斗争,以积极向前推进,逐步缩小沦陷区扩大解放区,迎接对敌大反攻形势的到来。向明的这些指示,县区委都积极赞成,也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上下齐心、团结一致的好局面,淮安县边区的对敌斗争形势迅速改观,迫使小股敌人不敢轻易离开据点出来骚扰,而我方却逐步向敌伪据点的边沿推进,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沦陷区扩大了根据地。虽然敌我斗争仍很尖锐,但敌我之间的总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更多地掌握了主动权,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开创了积极有利的局面。

  壮大人民武装与日伪顽斗争

  1943年6月,向明任中共盐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盐阜区辖盐城、盐东、阜宁、阜东、建阳、射阳、淮安、涟水、滨海9个县,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当时苏北的形势是,周围敌伪据点80多处,敌伪2万多人,不断从涟水、淮阳、淮安等地出动对盐阜区进行报复性“扫荡”。

  1943年10月,党中央为坚持抗战,建设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迎接反攻做好准备,提出了十大基本政策。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向明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一面与日、伪、顽进行斗争,一面为巩固盐阜抗日根据地开展大量工作:一、加强政权建设;二、发动参军,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三、实行减租减息;四、扶持生产赈济灾荒;五、开展大生产运动;六、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七、继续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八、锄奸工作;九、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十、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1943年秋后到1945年秋,盐阜区在对敌斗争、政权建设、拥政爱民、发展生产、动员参军等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三次“动参”中有2万人参加部队;减租减息进一步扩大范围;工、青、妇、儿童、学生等各种群众组织蓬勃发展;80%的干部参加了整党整风学习。向明在盐阜区工作仅两年多时间,他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具体指导,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以后抗日胜利迎接全面反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5年10月,日军投降后,向明随新四军三师开赴东北路过山东临沂时,华东局将他留在山东。11月,向明任中共鲁中区委书记兼鲁中军区政委,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争,战斗在沂蒙山区。

  1946年春,华东局、新四军及山东军区在临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关于重庆谈判后的形势和任务、执行“双十协定”、我军整编等问题的指示精神,会议特别强调要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争取实现和平民主,一方面警惕蒋介石挑起内战,要用革命的两手来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会后,鲁中区党委在博山召开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会议,向明在会议上传达了临沂会议精神,同时,他针对鲁中区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着重进行了备战教育,提出反对和平麻痹思想,强调要像抗战时期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不懈地准备战斗,把备战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内战阴谋。

  区党委健全了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在部队开展百日练兵活动,增强部队战斗力,为粉碎国民党进犯解放区作好战斗准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