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岁岁俗相似饺子包硬币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2-24 10:32:50

  尽管生活不富裕,但在孩子们眼中,春节这个盛大的节日快乐无穷:鞭炮响,饺子香,吃得好,玩得欢,还有一份特别的神秘感。莫言忆年,怀念的是纯洁的童心,那份诱人的神秘和有盼头的念想。

  大年夜里特神秘小心说话莫漏嘴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孩子们盼年,盼的是吃和玩。小年辞灶后,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小孩子闲着没事,当然感觉时间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莫言用一个“熬”字,传神表达了他小时候盼年的急切心情。

  除夕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对于这样一次缅怀祖先的郑重仪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放鞭炮。

  “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忆苦戏’里常见的小孩子,和那些财主家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一模一样,在那里放鞭炮”。当时演的忆苦戏《三世仇》《血泪仇》等,都是反映旧社会地主压迫穷人的戏。孩子们追着剧团,在附近村庄看了一遍又一遍,回来再模仿剧情“表演”,谁也不愿扮地主崽子的角色。

  莫言记得,供家堂的供品一般是几颗糖果、几块饼干。讲究的人家摆上几个碗,碗底垫白菜叶,上面摆几片油炸豆腐之类。供品中不可缺少的是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之意。莫言称,“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

  这时,家里人已经在院子里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拦门棍。与拦住鬼邪进入家门的说法不同,莫言听大人们讲,是“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天完全黑下来,一家人在油灯下吃过晚饭,开始睡觉。整个村庄静下来了,“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莫言说的三星正晌,指猎户座三星夜晚由东向西达到正上空,大约刚过半夜。莫言感叹:“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

  “这是真正地开始过年了。”在小孩子感觉特别神秘的这个时刻,“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嘱咐莫言,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一旦说漏了嘴,说了错话、不吉利话,会影响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因为“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白天准备了最容易烧的棉花柴或豆秸,莫言母亲念叨: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好理解,刀才是什么,莫言问母亲,母亲也说不清,他猜想:“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

  噼啪鞭炮连绵响记忆最深吃饺子

  大年夜,除了一切都小心谨慎的神秘,莫言印象最深的是香气诱人的饺子。“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

  这个谜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像“岸边一群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春潮涨落三遍后,白鹅一起上山坡”“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湖水涨三次,白白胖胖漂满河”“南边飞来一群鹅,见到清水乐呵呵,纷纷离开主人手,扑通扑通跳下河”。尽管莫言认为不贴切,但用白鹅形容白白的饺子,以跳河拟写水饺下锅的状态,形象又有动感,可爱又有趣。

  饺子熟了,照例先盛上两碗到院子里祭祖,家里的男孩子把鞭炮点燃。这个时间,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年夜的神秘气氛。“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神秘的仪式结束,晚辈开始给长辈拜大年。

  时远时近的鞭炮声,色彩鲜艳的年画,红彤彤的福字,橘黄色的灯光,灶里漫出尚未散尽的轻烟,大锅里、摆上炕桌的饺子碗里飘出的热气,营造出喜庆、热烈、温暖的气氛,莫言不再有牙齿得得地颤抖的冷感,长辈们也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莫言弟兄姊妹几个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长辈: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他们磕头钱,也叫压岁钱,一个孩子给一角或者两角,“这已经让孩子们兴奋雀跃了”。

  孩子们将磕头钱揣进兜里,赶紧爬上炕去吃饺子。年夜里的饺子,要包一部分馅子带钱的。吃了带钱的饺子吉利,意味着有前途,或者是发大财。一般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个人要分上三两个。莫言家原来包清朝时的铜钱,但铜钱有一股铜锈气,后来改用硬币。孩子们都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至于吉利问题并不在意。一些孝顺儿媳早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盛饺子时给公公婆婆碗里盛上带钱的,博得老人家的欢喜。莫言记得,有一年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初一早上迎财神饺子送给叫花子

  过年期间,令小莫言感到有趣的还有一件事——装财神和接财神。

  接财神也叫迎财神,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接财神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年初五,认为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有的地方是年初一,有“除夕夜里关财门,大年初一迎财神”一说。吃完年夜饭后,及时把大门关闭,把财气留下来,即关财门;大年初一早上,开门将财神迎进来。还有的地方是初二迎财神。据莫言所记,他们家乡接财神的日子是初一早上。

  到了接财神的时候,就有一个真的“财神”上门了。这个财神的身份并不富有,恰恰相反,是最穷的叫花子装扮的,即所谓扮财神。莫言记得,往往是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

  如今每到春节,大街小巷便响起各种“发财歌”:“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财神来到我家门前,喜气洋洋过新年,送你一个压岁钱,祝你好运年复年,一家大小度团圆……”“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

  当年,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莫言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莫言或者他的哥哥送出去。扮财神的叫花子有的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莫言写道:“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

  那时候,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饺子。看到叫花子能够一家一家要到各种馅料的饺子,爱幻想的小莫言产生了扮一次财神的念头,但家长肯定不会同意。莫言母亲给他讲了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这叫花子长叹了一口气,叹自己命薄,一瓦罐饺子也担不起。”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莫言怀念的是那种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纯洁的童心。

  资料来源:陶钝、姜贵、王统照、莫言相关作品及民国时期的《新闻报》等。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