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文化之魂凝聚乡村全面振兴之力

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06 08:53:00

  ◎卜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做到“有力有效”,既要有政策措施的硬实力,也要有文化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是塑形与铸魂的统一,以文化之魂凝聚乡村全面振兴之力。

  以乡愁凝结

  共同的情感纽带

  我市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有众多优秀的工贸重镇、水运商埠和历史传统聚落,融汇南北东西文化特性,形成了具有半岛地域特色的潍水文化。这些文化元素承载了中华民族原始、古老的文化基因,是全国特色民俗聚集地、重点非遗富涵区,是中国北部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明珠。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美术、舞蹈、医药、传统音乐、戏剧曲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镇聚落,这些文化瑰宝,成为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凝结成共同的情感纽带,是凝聚乡村振兴之力的精神基础。

  绵延的文化根脉

  搭建起致富之桥

  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和镇村发展共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将其合理开发出来,才能使它们焕发并保持永久的生命力。我市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实施非遗传承“百乡千人培训计划”,组织全市传承人收徒,从过去极少数传承人发展到千余名从艺从业者。打造“十百千”文化培训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手工艺专业户,打造了风筝、年画、草编等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镇村。临朐面塑、面艺、绳艺,寒亭区的风筝、木版年画,高密市的剪纸、扑灰年画等等,传统工艺品推动民俗文化全方位拓展,形成了民俗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民间工艺产业、民俗旅游产业、会展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使民俗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获得了经济收益,具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乡村生活与艺术融合,创造生活之美。乡村文化的生生不息,来源于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创造。广大劳动人民将乡村的生活上升为艺术,绘画、民间工艺等饱含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朴素情感和美好向往,是乡土及其所呈现的生活意义的象征符号,获得观众对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认同感与精神共鸣,既延展了乡村的文化根脉,又增加了村民的致富途径。青州市兴起和繁荣的农民画就是乡村生活与艺术的有机融合。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农民画的发展,探索“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培养本土农民成为手艺人、守艺人、创意人,以文化赋能,将乡村生活转变成艺术的创造。诸城蔡家沟深度挖掘村内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通过乡村建设,使古老的乡村建筑和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创作交织在一起,“文艺的星火”与“农村的烟火”交织在一起,昔日的贫穷山村蝶变为富裕的艺术试验场,是“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的实践。乡村文化资源变成致富的“金饽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共同的基础。

  以文明乡风构筑

  乡村全面振兴合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明理明道,推进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提高乡村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氛围营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深化乡村居民对新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魅力和实践价值的认识。

  破除陈规陋习,突出抓好移风易俗。破除在红白喜事上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应简尽简、厚养薄葬等新风尚。通过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志愿活动,消除盲目攀比等不良现象,努力倡树文明乡风,使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通过“乡村振兴青年先行”系列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弘扬新时代家庭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道德银行”“以孝治村”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崇德向善,培育文明乡风。

  农村文明素质提高了,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乡村振兴之力的社会基础,构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倩